欢迎来到民族元素文创平台
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头条

文化头条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族的乌力格尔

2018-03-28 10:53:05 作者: 来源:中国网 浏览次数:893

re_54cae8bf1ea93

  乌力格尔,蒙古语意为“说书”,是蒙古族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及我国东北各省蒙古族聚居区。乌力格尔具有适应性、灵活性特点,它不需要舞台、道具、服饰等,只用一把琴伴奏,随拉随说唱。

  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蒙古语意为“说书”,是蒙古族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及我国东北各省蒙古族聚居区。与草原上的蒙古族群众生活习性一致,这种艺术具有浪漫开阔的气息。它最初的形式与西方中世纪的吟游诗人相似,艺人们身背四弦琴或者潮尔(马头琴),在大草原上随风漂泊,四处流浪,追逐蒙古包和王爷贵族们的府邸,一人一琴,自拉自唱,精彩的说唱、长篇的传奇成为草原上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乌力格尔是流传较广深受当地蒙古族群众喜爱的娱乐方式。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蒙古族史诗说唱、祝赞词、好来宝、叙事民歌、祭祀音乐以及汉族曲艺等多种艺术精华,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曲艺形式。

  乌力格尔具有适应性、灵活性特点,它不需要舞台、道具、服饰等,只用一把琴伴奏,随拉随说唱。乌力格尔所用乐器叫四弦琴,蒙古语叫“胡尔”,其音质浑厚深沉,富有草原韵味。

  乌力格尔讲述内容多是传说故事和史书演义,反映蒙古族历史的书目如《格萨尔》、《江格尔》、《降服蟒古斯》、《青史演义》等,同时还有大量蒙古译汉文书目。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古典名著。

  乌力格尔艺人被称为“胡尔沁”,很多老艺人都具有非常丰富的语言造诣,说唱技术高超、精湛,嗓音洪亮生动,由他们表现的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旋律和节奏富于变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由于个人表演风格不同以及故事内容的差别,艺人们的现场表演会带给听众多种感受———有的词句押韵,如诗如歌,优美动听;有的低沉浑厚、内容风趣幽默、神情悠闲自得,直把听众吸引得神往不已。经验丰富的艺人们也常常即兴表演,只要给出个题目,说书人便能出口成章。

  在前郭,经过当地乌力格尔艺人常明、青宝、白音仓布等几代艺人的融汇和发展,乌力格尔艺术的影响不断扩大,形成了独有的特征。一是继承古老传统,创作出了《阿勇干·散迪尔》。二是有所创新,创作了新书目《折箭同义》。同时,83岁的老艺人白音仓布完成了长篇书目《陶克陶胡》,1990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再一次推动了前郭尔罗斯乌力格尔艺术的发展。

  前郭的乌力格尔有自己独有的调式、结构、语言等。一方面由于当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蒙古族群众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兴趣爱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绝大部分蒙古族群众都能用汉语会话,艺人们为了增强表现力,在说唱中把一些生动、有趣的汉族方言、俗语也用到乌力格尔之中,不但未形成语言障碍,而且产生了更加贴切、活泼的艺术效果。演唱中,有的唱词前一句是本体,后一句是对本体蒙语的汉译。如“查干贺日莫万里长城”,“查干贺日莫”蒙语意为长城,实际这句话蒙汉语所说的都是万里长城。有的说唱直接用汉语叙述,如“偷梁换柱”、“昆仑山”、“不怕青龙万丈高,就怕白虎躬躬腰”、“狼烟万张”等,这种蒙汉并用的说唱形式,在当地艺人们演唱中最为普遍,被群众认可和接受,体现了既原汁原味,又蒙汉皆宜的独特的前郭尔罗斯乌力格尔艺术。

  由于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乌力格尔处于濒危境地,渐渐地只有在祭敖包和那达慕盛会上,才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为了传承这一民族文化,前郭县近几年先后成立了民族文化馆、民族曲艺社,建立说书厅,并组织艺人学习,考核发证,组织演出,创编新书目,挖掘文艺遗产,促进了前郭乌力格尔的繁荣,涌现出一批新的“胡尔沁”群体。2002年,还承办了全国蒙古族琴书调录大会,成立了全国蒙古语说书学会,并在“查干湖蒙古族民俗旅游节”上举办乌力格尔专场演出。2004年,以乌力格尔为主要表演内容的乌兰牧骑演出队组建为乌兰牧骑艺术团,进一步加大了乌力格尔的弘扬力。

  乌利格尔有旋律、调式固定的多个曲调。说唱者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自由运用。乌利格尔可在蒙古包内说唱,也可在广场或舞台上说唱;可单人说唱,也可由多人分故事人物(角色)说唱。

  对于广大的蒙古族群众来说,乌力格尔不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与手段,而且也是他们学习知识和培育精神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他们心目中,乌力格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知名的艺人相继去世,新的传人严重不足,再加上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娱乐方式趋向多样,乌力格尔艺术传统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危机,演出日渐萎缩,活动阵地缺少,队伍后继乏人,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护。

  2006年,“蒙古族乌力格尔”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组织实施5年保护计划。通辽市于2004年制定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保护工程”把通辽地区的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纳入了保护范围。“保护工程”从2004年到2020年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进入了全面展开和重点保护阶段。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