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民族元素文创平台
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头条

文化头条

绘就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

2018-04-01 19:33:13 作者:张多钧 来源:青海日报 浏览次数:928

春节过后,河湟谷地年味不减。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大道,街道两旁依然是张灯结彩,街道中间是春节期间扎的龙门,街道两旁商铺门口贴着红红的对联,商铺人来人往,一幅幅和谐繁荣的的景象展现在眼前。

  今日平安区,有如此和谐繁荣的景象,得益于平安区18个民族群众勠力同心建设,得益于平安区12.7万名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决心和干劲,传唱出了各民族亲如一家的人间佳话。

  “小窗口”服务“大家庭”

  平安区政务服务中心,从一楼到三楼,24家单位的83个窗口123名工作人员,每天承接着137项行政审批事项、66项行政服务事项、32项便民服务事项,平均每天为1500多名各族群众服务,让群众体会到了推开一扇门、办成一揽子事。

  对于平安区这个“大家庭”而言,平安区政务服务中心就是一个“小家庭”,或许也可以说是平安区的缩影。政务服务中心有回族、藏族、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工作人员16名,工作上大家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生活上大家互相照顾亲如一家,这种浓厚的氛围感染着服务中心的每一个人。

  2016年,服务中心的网络技术服务人员费师傅父亲重病住院,花销庞大,对于收入微薄的费师傅来说是一笔大开支。中心得知这一情况,单位内部和服务窗口组织爱心募捐,同事们和前来办事的群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你一元我十元、百元,最后为费师傅募捐了将近1万元,一点一滴汇聚了真情大爱。

  “为了丰富中心工作人员的文化生活,我们举办了民族服装大家秀、三八旗袍秀、亲子绘画展示等活动,凝聚人心,增进团结,此外,我们还设立了双语服务窗口,将窗口服务事项以藏汉双语显示,设立绿色服务通道,为前来办事的老年人、残疾人、行动不便人员提供便利,营造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浓郁气氛。”平安区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贾文君说。

  服务中心还设立了图书室,图书室内放着冰箱和微波炉,冰箱内放着职工带来的午饭,微波炉分为清真与非清真两个,为单位职工提供了便利。此外,民政服务窗口旁有结婚宣誓大厅,每对领结婚证的新人都会在这里宣誓,届时,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会送上一束玫瑰花,祝愿新人幸福美满。

  服务中心还设有母婴关爱室,关爱室内摆放的婴儿用具一应俱全,尿不湿、热奶器、玩具,为前来办事的各族群众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务,这还是我省第一家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母婴关爱室。

  一张张笑脸,一句句问候,一个个热情地服务,架起了党和政府与各族群众的连心桥,平安区政务服务小窗口构筑了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的大家庭。

  团结是发展的基石

  平安区平安镇马驿新村内,村民们住在像城里一样的楼房里,村里的硬化道路像高速公路一样宽广平坦,村民们家家户户有增收发展的产业,而这正是村里团结一心求发展的结果。

  马驿新村属于平安区郊外的搬迁村,从2001年开始,平安区民和路和平安门拆迁的群众搬到了这里,称之为中村和西村,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马驿新村。时至今日,仍然有群众不断向马驿新村搬迁。

  马驿新村即使是一个搬迁村,就决定了村子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村落,全村256户1120人,少数民族30多户,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多民族村落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致富,对于这些村支部书记范学忠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别看村里少数民族多,但是村民们可团结呢,少数民族与汉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红白喜事都是有来往的,谁家有个事都会去帮忙,毕竟远亲不如近邻,此外,村里汉族、藏族、土族还有通婚的呢,如今村里人都想着致富奔小康。”

  这不,就在去年,回族小伙张春明投资83万元,村子里开了柴火鸡农家乐,招聘了19个员工,而这些员工基本上是村里的年轻人,员工每个月的收入也是从2600元到3800元不等,去年一年下来,除去成本和员工工资,收入了60多万元。

  尝到了甜头,今年春节,张春明都没有停业,果然,春节期间,20个包间每天爆满,有的包间提前几天就已经预订完了。“现在的政策好,一门心思是挣钱,腰包鼓起来比什么都强。”张春明忙着收拾包间时说。

  脱贫路上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

  平安区巴藏沟回族乡堂寺尔村地处脑山地区,是平安区为数不多的纯藏族村,更是平安区的重点贫困村,全村贫困户27户,占到全村总户数的三分之一,全村的1000亩地全是旱地,基本属于靠天吃饭。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要一道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于是一批批项目让这个昔日不起眼的藏族小村落焕发出大生机,高原美丽乡村、危房改造、医疗室、电网改造、自来水净化、太阳能路灯……一项项民生项目掷地有声,一件件民生实事回应村民诉求。

  李万玛才旦是村里的低保贫困户,家中三人,女儿就读大学,家中的18亩耕地退耕还林了12亩,仅剩的6亩地只能满足一家三口一年的口粮,缺资金、缺技能使李万玛才旦一筹莫展。

  好在去年,政府扶持家庭牧场。李万玛才旦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就主动申请了5万元的扶持资金,3万元是基础设施建设,彩钢的畜棚,顶部有换气扇和阳光板,这与露天养殖相比提高了牲畜的成活率,其余的2万元是用来购置牲畜。

  李万玛才旦购置了60只羊,去年一年下来挣了1.5万元,加之李万玛才旦还是护林员,每个月有800元的工资,一年下来也有1万元的收入,一年下来,仅李万玛才旦的收入就有2.5万元。当谈及今年春节如何过年及年后的打算,李万玛才旦说:“自己养的羊,自己还是舍不得吃,就连过春节的时候都舍不得宰一只,想着还是先挣钱,以后有了钱天天能吃上羊肉。等过了二月二,就去藏区买今年的羊羔。”

  李万玛才旦仅仅是脱贫攻坚路上的缩影,还有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的“李万玛才旦”,只有在脱贫路上不让各族群众掉队,才能将民族团结的同心圆画得更大画得更圆。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