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民族元素文创平台
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头条

文化头条

用非遗讲述一个城市的故事

2018-05-11 08:50:52 作者:刘浩 王进雨 戴璐 秦鸣 来源:合肥晚报 浏览次数:1056

res34_attpic_brief

  国家级“非遗”项目——纸笺加工技艺传承人刘靖正在展示真金手绘五言瓷青正龙粉蜡笺。

res37_attpic_brief

  省级“非遗”庐州吴氏船模传承人吴培在北京的安徽非遗馆展示其作品。

res40_attpic_brief

省级“非遗”庐州木雕技艺的传承人张参忠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 

res46_attpic_brief

  90后女孩、合肥市级“非遗”项目松石内画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沈红妹技艺堪称“鬼斧神工”。

  作为一名合肥人,对于安徽省合肥市的非遗历史,你了解吗?合肥有哪些非遗项目?合肥的非遗文化近年来又得到了怎样的发展?取得了哪些卓越的成果?近日,记者采访了业内相关人士及部分合肥非遗传承人,探寻合肥“非遗”的故事。

  传统“非遗”在时代中创新

  据了解,目前,合肥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分别为庐剧、洋蛇灯、巢湖民歌、纸笺加工技术;省级非遗项目28个,包括有巢氏的传说、火笔画、门歌、葫芦烙画、吴山铁字、包公故事、吴山庙会、庐州木雕、庐州吴氏航模、三河羽扇、张氏大洪拳等;市级非遗项目近百个,包括半汤温泉传说、涂山歌谣、古琴谱识、世清太极、彩墨画、武郎面塑、葫芦雕刻、莲湘舞、侯氏剪纸、庐州泥塑等。非遗传承人近百位。

  合肥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较早的城市之一,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合肥的“庐剧”作为“传统戏剧”项目榜上有名。庐剧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谓实至名归,它代表着最淳朴地道、原汁原味的合肥地方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不仅得到了有力的传承与弘扬,近年来,庐剧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振兴,古老的“非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映射出耀眼的光芒,璀璨夺目、令人惊喜。

  庐剧原名“倒七戏”,因其盛行于安徽省的皖中地区,古属庐州(今合肥市)庐江县,故称“庐剧”。该戏曲是以皖西大别山地区和淮河一带的山歌、民歌、门歌、花鼓灯等发间歌舞为基础,吸收了端公戏、微剧、京剧、嗨子戏等艺术形式发展而成,迄今已有近300年历史。1957年,“庐剧”进京献演,得到著名戏曲评论家艾芜、戴不凡等的赞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观看了演出,而且还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

  合肥市庐剧院(前身合肥市庐剧团)是庐剧剧种的主要演出团体,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云集了大批庐剧表演艺术家,如王本银、丁玉兰、孙邦栋、鲍志远、董桂兰等,院团成立60多年来,庐剧从业人员不断努力,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例如:描写中国历史上著名女词人的大型庐剧《李清照》;以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改编的《奇债情缘》;大型古装戏《休丁香》、《双锁柜》和反映中国清朝民间生活的《情仇》等。每年还在城市剧场和农村、社区巡回演出两百多场。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庐剧”艺术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与雨露,在发展与创新的道路上大步迈进。合肥市国有院团和民营院团创排庐剧新戏、复排经典庐剧,让庐剧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也让年轻一代走近这门传统“非遗”艺术。

  据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宁介绍,近年来,合肥市庐剧院复排、创排了《荠菜花》、《村长娘子》、《孔雀东南飞》等庐剧剧目,其中,《孔雀东南飞》更是“飞”到了上海,让当地观众领略了皖风庐韵。今年年初,合肥市庐剧院复排的新版庐剧《梁祝》与广大观众见面,将传统庐剧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和演绎,可谓既有传统之美,也有时代之新,巡演所到之处场场爆满,广受老中青戏迷们的欢迎与赞赏。“庐剧是合肥的优秀传统文化,又是‘非遗’瑰宝,保护和弘扬庐剧,我们义不容辞;创新和发展庐剧,我们责无旁贷。”陈宁如是说。

  除了国有院团,民营院团在“非遗”庐剧的传承与振兴上,也起到了生力军的作用。2017年8月5日,继1957年庐剧进京献演后,时隔60年又一次在京城亮相。合肥市民营文艺院团首个原创庐剧大戏《情意缘》在北京长安大剧院上演,该戏集结了合肥市众多民营庐剧院团的名角之力演出,开民营庐剧院团进京展演之先河。“庐剧是合肥的地域文化,也是戏曲百花园的一朵奇葩,不仅需要国有院团去唱、去演,也需要我们这些民营院团去传承、去弘扬,特别是在合肥市对民营文艺院团、对戏曲日益重视的大环境下,更要有所作为。”民营剧团合肥雨中语庐剧团团长宣祥友说道。

  多项“非遗”成果享誉全国

  除庐剧外,合肥的洋蛇灯、巢湖民歌、纸笺加工技艺均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这几项民间传统文化均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

  “锣鼓阵阵,洋蛇灯舞起,许多人都追着看。”洋蛇灯,源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来自于一部家族史,留给世人的却是一个难得的民间技艺。600多年以来,肥东县解集乡大邵村邵姓代代相传,每18年玩一次洋蛇灯,并规定每玩一次增加一节(1.60米),至今洋蛇灯已长达104米。洋蛇灯工艺复杂,制作需要全村人花一个月的时间,耍起一套百米长的洋蛇灯至少需要120人。

  洋蛇灯前有球状蛇珠,蛇头有九十九只角,每节灯由一人执棍操持,舞时模仿蛇的姿态,诙谐风趣,堪称绝技。洋蛇表演有长蛇出海、走径折、摇大车、四蟒翻身、盘宝塔等动作。洋蛇灯扎灯技巧精湛,表现形式独特,在我国众多舞龙灯中十分稀有。解集大邵的洋蛇灯还参加过1994年亚运会的开幕式演出。2008年,洋蛇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年2月21日晚,大邵“洋蛇灯”技艺在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再现,吸引近千人围观。

  巢湖民歌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的演变过程,一直传唱至今。巢湖民歌作品多半由当地劳动人民集体创作,深刻而生动地表现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和思想情感,形式上有山歌、渔歌、秧歌、茶歌和门歌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朴素自然,优美感人,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驰誉全国。

  2006年,巢湖民歌被国家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更是得到了大力的弘扬与发展,当地在校园建立了巢湖民歌传承基地,将巢湖民歌带进课堂;还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大嫂子民歌队”,演唱和推广巢湖传统民歌。2016年11月,巢湖民歌传承人李家莲参加《歌舞中国》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电视歌舞汇演大会,获得全国非遗项目合唱类银奖;2017年8月份,她还登上了央视的舞台,在第二届《中国民歌大会》中倾情演唱了巢湖民歌《绿浪滚滚迎面来》,将巢湖民歌唱响全国。

  粉蜡笺源自唐代,是一种制作工艺复杂、精美绝伦的手工纸笺。这一制作工艺在清代达到顶峰,到了清朝末年却失传百年,直至1999年,这一绝技在巢湖市“复活”。

  “复活”粉蜡笺制作技艺的人叫刘靖,他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999年,他的技艺得到北京荣宝斋认可,在业界一炮打响,开始批量生产手绘描金粉蜡笺。同年,他还同中科院“九五”重大科研项目相关课题组合作,复原明代造金银印花笺。随后,又相继恢复与发展了泥金笺、刻画笺、羊脑笺、绢本宣等传统纸笺加工技艺。2007年,纸笺加工技艺的传承被列入中央美术学院每年为期一月的选修课程,之后7年间刘靖累计向320余名本科生授艺,其中包括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留学生。2008年,以粉蜡笺为代表的纸笺加工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起,刘靖又将纸笺知识带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必修课程,并先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北京荣宝斋、天津荣宝斋、深圳博雅等授艺十余次,受众达800多人次。

  “非遗”传人练就精湛的民间技艺

  除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合肥百余个省级、市级非遗项目也向世人展示出了合肥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精湛的民间技艺,这背后,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不懈努力。

  省级非遗庐州木雕技艺的传承人张参忠,从事木雕技艺50余年。上世纪80年代,他作为政府引进人才,带着一家五口,从老家浙江东阳来到合肥。在合肥的30多年里,他的木雕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他的代表作《元春省亲》、《和谐图》,均获全国工艺大奖,也奠定了他工艺美术大师的地位。现在,他的儿子留学回来子承父业,不仅继承了他的衣钵,还将机器智能雕刻技术引进了木雕技艺中。

  郑小良是省级非遗葫芦烙画的传承人,他出身艺术世家,从小就对画画兴趣浓厚,13岁就在报纸上发表速写、插图等。1982年,到合肥市工艺美术厂工作后,郑小良迷上了火烙画,他找来电阻丝、电线,自己制作简易的电烙笔,一画就是30多年。郑小良的烙画作品画出的点线,抑扬顿挫,变幻莫测,既有中国画的书法韵味,又有金石雕刻阴阳浮雕的效果;绘画时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国画的 “浓、淡、枯、湿、焦”墨色的韵味;同时墨的浓淡、轻重的变化,细腻逼真地体现油画的神韵。

  李鸿章官船、郑和宝船、汴河官船……省级非遗庐州吴氏船模传承人吴培有一个上百平方米的“造船梦工厂”,里面有上百艘各类古船模型和不少桅杆、舵、桨等船具,这是他花费十多年时间亲手打造的。吴培所做的古船,均是以具有真实历史背景的名船为蓝本,用木料做成的古代名船。每艘船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段历史,甚至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2017年6月30日,位于北京前门大街的安徽非遗馆正式开馆,吴培作为合肥市非遗传承人的代表,携其庐州吴氏船模进驻安徽非遗馆,推广合肥非遗文化,备受关注与好评。

  在合肥的非遗传承人名单中,还出现了一些年轻人的身影。90后女孩沈红妹是合肥市级非遗项目松石内画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在鼻烟壶里画“内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透过小小的壶口,以一柄弯毛笔,在两寸高大小的壶腹内壁,将大自然的奇观美景、人物及花鸟的神态,表现得精细入微。这门绝技一直被很多人赞为“鬼斧神工”。今年27岁的沈红妹就是掌握这门绝技的高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在继承传统、精研技法的同时,又独辟蹊径,和老师一起创造出徽派内画的艺术风格,不仅在鼻烟壶上作画,还能在化妆盒和香水盒里内画,精湛的技艺令人大开眼界。

  “非遗”要传承更要弘扬振兴

  合肥的非遗文化发展迅速,不少非遗项目还成功走入了市场,并享誉海内外,为很多人所喜爱,这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由于文化的繁荣和振兴,政府对本土文化的大力扶持和发展,越来越多年轻的传承人也逐渐成长起来,有子承父业的,也有拜师学艺的,这些都有助于合肥非遗文化的发展与振兴。

  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不应该深藏于巷中,而应该展示出来,让更多的市民都能认识和熟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很多非遗传承人都希望合肥能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集中展示合肥非遗文化的场所,如非遗博物馆或展示馆,吸纳非遗传承人进驻,进行现场表演,动态展示非遗项目,让市民们观摩与欣赏,让合肥宝贵的非遗文化真正得以弘扬和传承。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