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民族元素文创平台
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工艺

民族工艺

聚元号满族弓

2017-05-23 14:29:45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2695

    数千年来,弓箭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上。在古代中国,精准的射术被认为是为君的优点,比如孔子自己就是射箭老师。由于其融入了中国社会漫长的历史和广袤的土地,中国弓箭的样式也多种多样。二十世纪初叶,热兵器时代的到来导致了弓箭在中国军队以及宗教仪式中的消亡。经过整个二十世纪后,只有一家弓箭铺保留下来。然而,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的手工艺艺人们已经开始重制传统弓箭,练习传统射术。

       满族弓的设计在清朝时期走向鼎盛。相比亚洲其他复合弓,清朝的满族牛角弓弓身更长、力量更大。通常该种弓箭的设计偏重对力量、射程俱佳的重型箭支的发射,而对箭速考虑较少。

       聚元号发展历史

        弓箭历史悠久,其中以供应皇家的为最优。随清兵入关后,在东四路口西南角特设弓箭大院,院内云集皇家弓箭铺40多家,而聚元号专供宫廷,为南大门内第一家,其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所题。

       清末,聚元号至第七代店主王氏,弓箭铺沦为民间作坊,生意惨淡,因王氏无心经营,故将弓箭铺变卖于全顺斋掌柜堂弟杨瑞林。其后店内产品经杨瑞林悉心制作、灵活改进,参展民国初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奖。

       解放初期,历经十余年战乱,艰难维持的弓箭铺渐渐迎来曙光,聚元号弓箭畅销海内外,主要客户为外蒙古和青海。之后聚元号又参加第一批公私合营,成立了第一体育用品合作联社,即后来的北京第一体育用品厂。但是,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中,多次社会的剧烈动荡又使得北京传统弓箭制作陷于停滞,琳琅满目的弓箭堆积如山却乏人问津,聚元号的牌匾和参加巴拿马博览会的奖状等诸多祖传珍品也都被付之一炬。

       聚元号传至杨瑞林之子杨文通时,北京其它弓箭铺都已无人接续。1998年,杨文通携聚元号弓箭参加国家射箭队举行的一次射箭比赛时,引起关注。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杨文通重新开始批量制作传统弓箭,并收三子杨福喜为徒,将弓箭制作技艺传至杨福喜。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