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民族元素文创平台
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技艺

民族技艺

诗话鄂伦春族的狍头帽

2018-09-16 08:00:31 作者:刘城 来源:黑河日报 浏览次数:3466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黑河VS肇庆节目热播,黑河独特的黑龙江界江文化和兴安岭山林文化,让观众心潮澎湃,大饱眼福,尤其是主持人管彤头戴狍头帽、身着鄂伦春族服饰出场时更是惊艳全场,让人耳目一新,全场为之点赞,为黑河的胜出获得了加分点。

  狍头帽是鄂伦春族人戴的帽子,鄂伦春族人是兴安岭土著民族,他们以狩猎为主,衣皮食肉,有着自己的风俗。狍头帽鄂伦春语称“密塔哈”,是用整个狍子头皮精心制成,将眼部镶上黑皮子或珠子,将原来的耳朵去掉,用狍皮另外缝制两只假耳朵,狍子犄角原样保留,猛一看与狍子的头一模一样,故称其为狍头帽,东北地区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早期也有戴狍头帽的习俗。猎人出猎时常戴狍头帽,便于隐蔽和伪装,儿童的狍头帽如同汉族虎头帽一样,既可爱又美观。黑河学者祁学俊先生在《爱辉县志》中有狍头帽专门记载,他称:“密塔哈,用一个狍脑皮做帽顶,然后用狍皮镶两耳,做成后和狍子脑袋一样。”

  狍子是兴安岭的山林特产,过去数量较多,猎取容易,民间有“傻狍子”和“棒打狍子瓢舀鱼”等俗语,狍皮、狍肉更是鄂伦春族人衣食住行须臾不离之物。民国的《黑龙江志稿》记载:“江省鹿类最繁,狍麂尤多,呼伦贝尔、布特哈、兴安岭各城诸部落每以狍皮置为囊,野外露宿全身入囊,不畏风雪,麂皮则为衣裤之用,入市出售印以花纹,极温软耐久,狍皮毛易落,率用之为车帷,其肉则御冬美味。”清代的《黑龙江外记》也称:“土人冬皮帽,春夏皆绒缀以貂尾,墨尔根等城草帽亦有缀貂尾者,或谓兵丁之便帽。索伦、达呼尔以狍头为帽,双耳挺然,如人生角。”我们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土著民族帽子的一个特点,就是无论官兵,帽子上都要缀上貂尾,即使草帽也不例外。另外就是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都喜欢戴狍头帽,狍头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尤其如人生角的样子,看起来很新奇,狍头帽也一度成为清代文人诗客吟咏的对象。

  嘉庆年间黑龙江流人朱履中在《龙江杂咏》中专咏狍头帽,诗云:

  七尾貂缨价本廉,横支草笠亦无嫌。

  蒙茸黄毳狍犹好,作帽还争两角尖。

  释文中写道:“貂缨,官所用,兵亦用之,草帽亦可缀。索伦、达呼尔以狍头为帽,双耳挺然。”

  另外,同治年间流人张光藻在《龙江纪事七绝一百二十首》中也有狍头帽诗,他说外地人初次见到好似头上生角的狍头帽,感到非常吃惊。诗云:

  官样人人帽戴缨,缀来貂尾是旗兵。

  狍冠双耳峨然起,头角峥嵘见欲惊。

  释文说:“土人官戴缨帽,兵戴貂尾帽。索伦、达呼尔以狍头为帽,双耳挺然,如人生角,初见者殊以为怪。”

  以皮为帽是东北人的习俗,为了抵御寒冬,人们因地制宜,制作了貂皮、水獭皮、狐狸皮乃至狗皮帽子等等,历史上,有些戴皮帽的人还曾名留史册。清代的黑龙江将军塔尔岱,英勇善战,喜欢戴獭皮帽子,他任定边右副将军时,率领黑龙江索伦兵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战功卓著,威震敌胆,敌军称他为獭帽将军。据当时军中的方观承说:“虏据南山锋甚锐,我军列长阵与山对,而分兵出其后,索伦精骑万箭发,杀数千人,虏大崩,宵遁。定边右副将军塔尔岱屡破敌,有威名,戴獭皮小帽,虏称为獭帽将军云。”方观承还曾写诗赞美塔尔岱和黑龙江索伦兵,诗云:

  黑水生兵控万弦,穿熊殪虎势无前。

  虏中咋舌传新谍,獭帽将军副定边。

  并说:“索伦八围,隶黑龙江将军,即古黑水部,其人劲弓善射,以猎为生,衣帽皆以獭皮为之。准夷畏之,见辄却走,定边右副将军塔尔岱,黑龙江新满洲人,屡破敌,有威名,戴獭皮小帽如索伦制,准夷称为獭帽将军。”

  如今,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车辆的普及,黑河冬季除户外工作的人以外,也不是人人都戴一顶皮帽子,那些如貂皮、獭皮帽子的功能也由实用向审美转变,样式不断翻新,更加美观大方,那些如狗皮帽子、狐狸皮帽子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狍头帽却常出常新,在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手中创新发展,成为民族民俗艺术珍品,狍头帽经常在民俗展馆和文艺演出中出现,寄托着人们对山林往事的怀念和对自然文明的敬仰。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