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民族元素文创平台
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历史

民族历史

一个山林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

2018-12-28 20:18:47 作者:王文利 来源: 浏览次数:2261


祖国版图最北端的一抹绿色,是莽莽八万里浩瀚深林,是中国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大兴安岭。

千百年来,这里人迹罕至。深林上空,飘动着远古的白云;树木王国里,游弋着原汁原味的生态气息。1964年党中央的一声令下,开发大军揭开了风尘经年的历史。随即,一缕炊烟袅袅而来,炊烟里,既有大深林原住民鄂伦春人友好的问候,又有党的温暖送进了鄂家后,鄂伦春人发自心底的笑声。

2010年,我借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东北项目调查机会,以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鄂族新村为蓝本,历经三个多月100余天的日日夜夜,创作出版了《古驿站上的鄂族村——黑龙江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鄂族村调查报告》一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在成书之前,我先后对鄂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梳理和思考,所以,对鄂伦春民族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充满了浓厚的感情。鄂伦春人是真正山林中的民族、马背上的民族。自古以来,鄂伦春人用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大兴安岭丛林深处。1964年大兴安岭开发初期,莽莽林海,参天大树,沟壑纵横,无路可走,进驻大深林的开发者在深林里迷路是常有的事。而作为土著的鄂伦春人以其固有的执着和热情帮助开发者引路向导。当时,莽莽的大深林中最为流传的是“十个指南针不如一个鄂伦春”的佳话。鄂伦春猎民辨别方向的能力和对大兴安岭山川河流的熟悉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可谓是大兴安岭深林中的活地图。

17世纪前后,鄂伦春族一直活动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以北的大片地区,是室韦族的后裔。文献中记载,元代鄂伦春人被称为“林木中的兀良哈”,明代被称为“山北野人”。后来,部分鄂伦春人自远东南迁到大兴安岭一带,游猎在大兴安岭的额尔古纳河、多布库尔河、甘河、诺敏河广袤的地域。这些地方草木茂盛,山岭连绵,生长着遮天蔽日的原始深林,植物、动物种类繁多,江河中鱼儿成群。得天独厚的资源,才使得他们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当年,康熙皇帝下令驱逐入侵的雅克萨的沙俄之役时,勇敢的鄂伦春人就参与其中,和清军一道奋勇杀敌。200多年后,李金镛戍边漠河金矿,又是鄂伦春人带领清军顺利到达目的地。可谓与汉人亲如一家。《满洲鄂伦春族研究》记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对你鄂伦春族采取了“不开化其文化,持续其原始生活,不使其归农,当特殊民族实行隔离;构成其独立生活道路,排除其依存生活习惯”的政策,还强迫所有十八到四十五岁的鄂伦春男子编入“山林队”,在经济上实行“统制”和“配给制”。在大兴安岭林区,日本人的残酷统治激起了鄂伦春人的强烈反抗。特别是王明贵、陈雷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抗联进入大兴安岭地区后,鄂伦春人民支援和帮助抗日联军,参加抗联队伍,积极投身到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抗日联军三、六、九、十一路军中,都有鄂伦春族战士,其中第六路军就有40余名。鄂伦春族猎民盖山一家,为抗联引路、报信,在共同抗日的战斗中与抗联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解放前,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一直过着原始的游猎生活,居无定所,生活极为艰苦。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鄂伦春同胞纷纷走出浩无边际的大深林,结束了风餐露宿、“一人一马一条枪”游猎生活,政府选取了鄂伦春人最喜欢的山清水秀风水宝地作为居住点,分别成立了全国最大的鄂伦春民族乡——塔河十八站民族乡和呼玛县白银纳民族乡。从此,鄂伦春人结束了狩猎生活,改为以农业种植为主的新生活方式。

60年后的今天,两个鄂伦春民族乡紧紧围绕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把资源管起来,让百姓富起来”、建设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的发展战略,带领鄂伦春族群众打民族牌,走特色路,鄂族经济已有原来单一渔猎生产,发展成农林并重、多种经营的新格局,特色养殖业、种植业、民俗桦皮手工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先后投资建立了上规模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黑木耳养殖基地及蔬菜大棚基地等,极大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为了保存和弘扬民族传统,发展民俗文化,扶持和鼓励鄂族群众发展桦树皮手工艺加工,目前鄂乡的桦树皮手工艺与鄂族刺绣一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鄂族社会事业发展得到长足进步,水泥路平整洁净,房屋、板杖子整齐划一,路灯照亮了夜景。新建鄂族新居,现代化教学楼、综合门诊楼等为鄂族人入学、就医提供了方便,文化站、图书馆、博物馆丰富了百姓生活,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通信,覆盖率达到100﹪,鄂伦春族群众生产、生活、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鄂伦春族从走出深山定居的那一刻,一步跨越了若干历史阶段,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从一个文化落后、生活贫穷、人口很少的弱小民族一跃而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沐浴在党和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发展政策的阳光下,大兴安岭地委、行署将把推动鄂族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重视鄂族经济建设,更加关注鄂族事业发展,全力以赴为鄂族百姓谋福祉,勤劳质朴、昂首向前的鄂伦春民族、美丽神秘的鄂伦春民俗文化,将和全区52万人民一道,共同开启大兴安岭美丽、富裕、和谐、幸福的新篇章,让我们一同感受全新的民族团结与和谐,感受鄂伦春民族勇敢的过去和美好的未来!

          作者: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委员、宣传部长王利文 (转载龙广《播》2013特刊)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