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民族元素文创平台
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头条

文化头条

歌剧《晨钟》:将信仰化作前行的力量

2020-08-02 08:54:33 作者: 来源:中国文化报 浏览次数:781

rApntV8e8CaAffd9AAJcFaZJAyQ187.jpg

歌剧《晨钟》剧照

1916年,李大钊创办了回国之后的第一份报纸《晨钟报》,“晨”代表太阳升起的早晨,“钟”意为唤醒世人的警钟,他希望以警钟之震耳欲聋之轰鸣声,唤起我民族之自我的自觉。由上海歌剧院创排的原创歌剧《晨钟》,正是以李大钊的生平事迹为主要素材,以“晨钟”的意向为核心主旨进行的创作。该剧第二版于今年7月1日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第一版首演于2018年11月2日,时隔一年半的时间,第二版《晨钟》从剧本、音乐到舞台呈现都较第一版有了大的改变。第二版《晨钟》作曲许舒亚,编剧姚远,指挥张国勇,导演熊源伟,主演于浩磊、徐晓英、贾文璇、陈朝宾、何超、郑瑶、季韵翚、张磊、陶阔、余扬等。

如果说,第一版《晨钟》是以理性的政论见长,那么第二版《晨钟》更多地融入了人情味与抒情性。全剧分为三幕,第一幕“寻道”,第二幕“行道”,第三幕“殉道”,诗意化的戏剧结构,从三个部分、三个角度充分展示了李大钊为民族探寻真理、在革命之路上为共产主义慷慨赴死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剧中的宇剑和琴君是青年代表,也是“晨钟”意象中的“晨”,李大钊对他们的教诲和精神引领正是革命精神绵延传承的象征。琴君和宇剑的爱情结晶,则预示着中国革命后继有人。

剧中对于李大钊夫人赵纫兰的塑造,也较第一版增加了笔墨,其与李大钊的交流不再仅局限于柴米油盐,而是更多了一份对于李大钊革命理想的认同和理解甚至是帮助,这也让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另外,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也是第二版中增加的人物,尽管从戏剧行动上,这个人物并没有起到更有效的推动作用,但是李星华的人设赋予了李大钊更多铁血柔情的一面。另外,在“寻道”一幕中,李大钊与陈独秀商议成立中国共产党的一场戏也较第一版有了更丰富的色彩,陈独秀将南下,李大钊与陈独秀并肩行走在白雪茫茫的路上,飘扬的雪花既浪漫又给人一种前路茫茫的不确定感。

剧中很多唱词都非常精彩,不仅仅是表词达意,更通过思辨的描写给人以良久回味。比如在第一幕开始时,琴君讲述自己如何被父亲逼迫去给吕凤麟做妾,万般无奈只能选择自杀。这里,琴君唱出的是一段叙述与抒情兼具的咏叹调:“如果生命不能由自己主宰,纵然是含苞待放,花又为谁开?天真无瑕冰雪女, 成了父亲钻营的一张牌。 猥琐与淫秽编织的婚床,瞬间将我葬埋。无人为我流泪,无人为我悲哀,是我走错了一个世界,还是误入了这样的时代?不!我决不忍受日复一日的折磨,我只能做到,我可以做到——让明天永不再来!”

整段唱词中,作者没有直接让琴君说出“我要死”这三个字,但是一句“让明天永不再来”却将决意离开人世的意思更加含蓄、诗化地表达出来,同时,也由琴君不希望到来的“明天”,引出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呼唤的“一定要来的明天”,两厢形成对照呼应,尽显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与巧思。

因为剧本做了大幅度的调整,所以,第二版《晨钟》的音乐自然也面貌一新。音乐结构依然是按照正歌剧的样式进行设计,重点强化了李大钊、赵纫兰、李星华、琴君、宇剑等抒情化的塑造。根据戏剧要求,对乐队部分进行了配器调整,该重的时候一定不吝惜笔墨,营造出震撼人心的音乐戏剧氛围;该轻的时候,则如涓涓细流,以最细腻的情感打动人。新版中,重唱也得到了特别加强,二重唱、四重唱、五重唱、六重唱等,用重唱充分展示人物内心复杂情感的变化,更有效地推动戏剧的发展。

在人物音乐形象塑造上,作曲家也做了更细致的设计。第一版中,李大钊只有一个“共产主义”的音乐主题。而在新版中,为李大钊设计了音乐双主题。其中“共产主义”主题代表的是李大钊坚定的信仰,“丹柯的故事”主题则属于一个“行动主题”,也就是说,李大钊像“丹柯”一样,通过“寻道”“行道”“殉道”践行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引领着中华民族向着美好的明天前行。这一“行动主题”从序曲中就体现出来。序曲是对全剧的一个总括,由三个部分构成,以合唱开始,紧张的三连音构成一种变幻莫测的情绪,展现当年处于混沌迷茫中的中国,当清脆嘹亮的小号悠扬奏起,主旋律正是“丹柯的故事”,暗示李大钊将用生命追寻理想、引领众人冲破黑暗,迎接美好明天,小号之后合唱再次进入。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规范的正歌剧的序曲,概括性地展示了全剧的戏剧发展和戏剧主题。

剧中李大钊妻子赵纫兰的音乐素材来自京韵大鼓,京味浓郁,情感上既体现她作为妻子对李大钊的温柔体贴,又体现了她对李大钊的担忧、理解。琴君属于剧中穿针引线的人物,声部设置是女高音,她的音乐形象是青春、激情。陈独秀在音乐上更多地体现他的思想性和坚定性。剧中的两个反面人物,吕凤麟的音乐形象是阴险和阴暗,张作霖的音乐素材来自东北二人转,音乐形象是粗暴和狠毒。

虽然是正歌剧,但是这部作品有着比较突出的民族音乐特征,这与作曲家的创作手法不无关系。在和声的写作上,没有采用大小调的方式,而是用中国民族音乐调式中的商调或徵调,这就让中国元素更加凸显,聆赏感会更亲切。

舞台呈现虚实结合,以“书籍”和“钢铁”作为舞台视觉的形象种子,“书籍”隐喻知识分子,喻示思想的火花,昭示启蒙与觉醒;“钢铁”象征工业文明,喻示铁与火的时代,凸显抗争与牺牲。舞台上组合了书架、书本、书架墙、传单、文稿,叠加了铁链、铁笼、火车头、铁锈、铁板,以此构成整体空间环境的精神质感与时代氛围,喻示知识分子在这场革命风暴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一幕中,光影透过重重悬挂的锁链投射在即将就义的李大钊身上,也呼应了唱词中“启明的星,用它的闪烁呼唤阳光”。

多年来,上海歌剧院秉承着对艺术的认真和执着,始终“坚持民族原创、传承中外经典、弘扬时代精神”的理念,以歌剧的艺术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晨钟》创排后历时两年打磨,如今以恢弘大气、精致诗意的海派风格全新呈现,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作,也是不忘初心、肩负时代责任的担当之为,更是以工匠精神为观众奉献体现中华文化精髓、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明志之作。期待歌剧《晨钟》能边演边改,不断提高,在歌剧创作的探索中进一步拓展。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