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民族元素文创平台
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头条

文化头条

黑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唐代渤海天门军之印

2021-11-25 13:31:57 作者:赵 超 付 瑶 来源:黑龙江省博物馆 浏览次数:616

编者按

文物,承载着赫赫的文明;文物,传承着灿烂的文化。文物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每件文物,无不传递着历史的印记,写就着历史的风霜。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宝藏,期待着世人打开尘封的秘密,重现璀璨的光彩。虽说“文物无声”,但却“历史有语”。文旅龙江公众号特开设《文物说》栏目,让收藏在龙江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3.jpg


点击观看视频

中国古代官印是封建政权的象征、统治阶级行使权力的凭信物和对人民进行压迫的工具。中国官印的产生与封建制度的确立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官印的发展、制定是与封建国家统治机构、官制的逐步完善和变化相一致的。

官印产生于春秋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官印虽只具有雏形,但是已经奠定了中国官印制度的基础。秦、汉至南北朝是官印的发展、演变时期,秦统一六国后,为体现皇帝用印的权威性,对印的名称作了严格界定:只有皇帝印章可以称为“玺”,臣子印章只能称印或章。到了汉代,皇帝印章承袭秦制,但“玺”的范围有所放宽,除皇帝外,诸侯、王太后之印也可称“玺”。至于臣下用印,仍只能称印或章。不同的是,汉代建立了严格的与品秩相关的官印制度。以材质论,俸禄万石的,佩金印;二千石以上的,佩银印;二千石以下的,佩铜印。同一质地的官印,以绶带颜色区分官阶高低。又由于秦汉时期的印章为随身佩带,所以印钮上都有一个小孔,按官阶穿以不同颜色的绶带以示区别,如列侯及相国、丞相、太尉、前后左右将军等佩戴紫色绶带,御史大夫及秩比二千石以上佩带青色绶带等。尺寸也较小,一般边长不超过2.5厘米。隋唐两代官印随着封建统治机构的逐步完善而趋于定制,宋代官印则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印的成熟阶段。唐朝的公文制度较完备,公文须经主管长官判署、签押并经秘书人员誊写、校对后,经过鉴印官审核无误后,方可盖印。官员印章发生明显变化的是在唐宋以后,一方面纸张的普及,印章形制不再受封泥大小限制,官印尺寸加大,边长达到5至6厘米。为便于使用,印背上的钮演化成一个短矩形的把手,名目也多了起来;另一方面由于秦汉魏晋实行一官一印制,当时人们将官印理解为官员之印,而非官府之印。南朝宋武帝刘裕执政时,取消了一官一印的颁授办法,实行官印移交制度,将官印作为某个部门或某级机关行使权力的信物,官印脱离个人职级而成为施政机关的公章。如“某某司徒”“某某县令”,逐渐改为“某某府印”“某某县印”。北魏孝明帝时期,还出现了“骑缝印”,即官印加盖于公文两纸的接缝处,以备验合而防伪造。这种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4.jpg

在用印方面,古人也有一套严格的制度。金、元承继宋、辽之制,又各具一定民族特色,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对玺印是权利的象征有过这样深刻的揭示:古代,天子所佩的叫玺,属下大臣所佩的叫印。没有天子施印的诏书,朝廷的号令不能到达四海,没有官府的印章,国家各部门的公文就不能传达到下属单位。也就是说,印是权力的象征。明、清两代官印是中国古代官印发展的最高阶段,形制变得更加实用、庄重。《明律》规定,“凡各衙门行移出外文书,漏使印信者,当该吏典对同首领官并承发,各杖六十。全不用印者,各杖八十。干碍调拨军马、供边方军需钱粮者,杖一百,因而失误军机者,斩。”由此可见,古代的用印制度十分严格。明朝假期还实行封印制度,除夕夜官府封印,不再收发签署各种文件,至新年正月初三重新开印,表明各衙门正式上班。清代官印则比较特殊,官印上有两种文字,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官印上全是刻的阴文,阴文钤在泥上,就变成阳文了,便于人们清晰辨识。

5.jpg

另外官印的形状也体现着官员等级。正规官员,官印是方形的;临时派遣的官,官印则是长方形,叫作“关防”。官印的制作材料也非常考究,皇帝用的玺用玉雕刻,文武大臣的印则用金铸造。一般臣僚和地方官吏之印分别以银铜等制作。皇帝玉玺和重臣的官印上端有钮,称印鼻,上面雕刻有吉祥图案。钮上有一个专门用来系丝带的孔,称绶。印绶分紫、绿、青、黑、黄五种颜色。封建社会里,不同的印和印绶代表不同的官员。官印作为官员权力的象征,官员对官印的管理也非常严谨。历代朝廷都设有秘书性质的机构,统一管理官印的制发。各个管理官印的秘书人员,都必须对官印妥善保管。为防止官印被盗,乡县衙内还设有专门保管官印的大仙阁。如果官印丢失或是被盗窃的话,就要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官员降职等行政或法律的处置。对于盗印者,分别以徒刑、绞刑、斩刑处罚。如有伪造官印者,以伪造罪予以惩罚。官印的颁发实行一官一印制,实行卸官收印,新官重授制度。颁发各级官署的官印,必须有官员指定专员看管。如果官员休假,衙门针对官印还有专门的封印、开印制度。例如清代就规定一般衙门从腊月二十日左右第四日之内择吉日封印,到正月二十日左右三日内选吉日开印,照例办事。封印开印的具体日期还要有皇帝钦天监决定,通知各官府。并且封印开印都必须在大堂举行仪式,以表示封启印信的严肃性和使用印鉴的公开性。

黑龙江地处中国东北边疆,是中华民族中的汉、满、朝鲜、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十多个兄弟民族聚居的地区。至迟从唐代起,中国政府就在黑龙江流域设置完整的政权机构,委任官吏、颁发官印,历经辽、金、元、明、清历代政权不断发展巩固,形成了众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代官印。唐代渤海的“天门军之印”便是其中之一。天门军之印于1960年4月在宁安县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原藏与渤海文化馆,1963年8月11日调归黑龙江省博物馆。该印为青铜质,铜片镶成,印纽扁平,中穿一圆孔,呈桥状。通高4.3厘米、边长5.25X5.3厘米、厚1.4厘米、柄高2.9厘米。印面略呈正方形,印文为汉字篆刻“天门军之印”;印背楷书;“天门军之印”,印文笔画细挺有力,圆润活泼,此印印文凸起,笔画之间形成0.9厘米的沟槽。与“鸡林道经略使之印”、“涪娑县之印”、“大毛村记”等唐代官印篆字风格完全一致。这应是一方唐代渤海官印,历史文献对唐朝职官制度有较为详细的记述,但不见“天门军”之设,辽金两朝亦无天门军之制。历年出土的辽金铜印亦无此种形制。这方铜印在渤海上京遗址出土,渤海仿唐制建立了一整套政治、军事制度。渤海常派官吏和学生,到长安城“习识古今制度”,其政治、职官、经济等制度都与内地一致。唐的中央统治机构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及卫军等,渤海则有三省一台七寺一院一监一局及卫等,“大抵宪象中国(指唐王朝)”;其辖地设置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亦与唐朝内地区划相似。唐朝中央设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神威军等北衙十军,与南衙十六卫同为皇帝禁兵。《旧唐书》《新唐书》等文献记载渤海仿此制设有左右猛贲卫、左右熊卫、左右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卫等十卫。《旧唐书·文宗本纪》记载:“大和六年十二月,内养王宗禹渤海使回,言渤海置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画图以进。”虽然此处将渤海建置与唐中央政府的神策军相混淆,但至少表明渤海设有同类的禁兵组织。而“天门军之印”发现于渤海上京龙泉府皇城西南角,则可作为渤海设有与唐朝中央十军类似的禁军组织的重要线索。《辽史》《高丽史》记载了渤海军都指挥司、渤海军监门军、渤海军监门队、渤海军判官等辽代所设渤海军组织。其所用官印显然应冠以“渤海军”字样,“天门军之印”当与此无关。

考古发现材料和文献记载都证明,渤海普遍使用汉字。吉林省敦化六顶山贞惠公主(大钦茂之女)墓碑碑文,就是用汉字刻成的骈体文。上京龙泉府城址内出土大量戳刻文字瓦,十之八九为汉字。这方铜印与其他唐朝官印一样,也用汉文篆字入印,是渤海使用汉字的又一重要例证。天门军印出自上京皇城内,可作为研究渤海设有与唐朝中央禁军类似的军事组织的重要线索,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一方渤海印,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