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阿里郎》就成为历史朝鲜族群众所喜闻乐唱的民谣,至...
2017-05-18春季香花红胜火,酷夏林海浩无边。凉秋黄叶如金丹,寒冬瑞雪白漫...
2017-05-152017-05-15 12:25:47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5821
春季香花红胜火,酷夏林海浩无边。凉秋黄叶如金丹,寒冬瑞雪白漫漫……弯弯的山道,无尽的白桦林,清浅的小溪,还有那淳朴的猎人,这就是鄂伦春人——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精灵。
“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是“山岭上的人”之意,他们大部分生活在黑龙江、内蒙古地区。解放前,他们世世代代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居无定所,过着游猎生活。1953年,鄂伦春人实现了定居,一步跨越千年,结束了原始社会生活,是我国11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
由于鄂伦春族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使得其保留了大量的原始社会鄂伦春族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甚至原始工具等,对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中有这样一个传说:
“还不是由于你方才乱捣火,才把我的眼睛戳瞎了一只!”
这个妇女一听知道是自己触怒了火神,当时吓得就跪了下来,哀求老太婆宽恕她的过错。老太婆告诫说:“回去点火去吧,今后再不要那样乱捣火了。”
这个妇女回家后再点火时,火就着起来了。
从这篇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火在鄂伦春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至于把火神人化并加以崇拜。《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火文化》一文中提到了鄂伦春人对火的崇敬:鄂伦春人平时严禁向火上泼水或在烤肉时用刀子去叉,免得触怒火神。而且在除夕晚上,在“斜仁柱”(类似帐篷的原始住房)南面,距离“斜仁柱”二十步远的地方,要一左、一右的燃烧起两堆篝火;“斜仁柱”内的篝火也要燃烧的格外旺。午夜时分,全全家要敬火神,分别跪拜“斜仁柱”东边、西边和内部的篝火,同时还要往篝火里仍些兽肉、洒些烧酒,以示对火神的敬献,以此祈求火神的庇佑。初一、初二人们互相拜年时也要先拜篝火,然后才拜人。
遵循鄂伦春族风俗,鄂伦春族人之所以如此崇拜火,是因为火对于当时处于比较原始的鄂伦春人来说,在生产生活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斜仁柱”中的篝火是常年燃烧的,这样在冬季可以取暖,夏季可以驱逐蚊虫;篝火还是照明的光源,也是浩渺林海中猎人吓退猛兽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火是他们几乎唯一的熟食工具,没有了火,他们只能茹毛饮血……鄂伦春人熟食取暖都离不开火,可以说火是他们能在东北苦寒之地生存下来的重要工具。
火不仅是鄂伦春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生产中同样无可替代。
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鄂伦春人,经常会以部落或氏族为单位集体狩猎:他们仔细分工,一群人分散围住一个山头,在山的周围点起堆堆篝火,人们在篝火旁呐喊,被围住的野兽不敢冲出火和人的包围圈,只好伏首就擒,鄂伦春人自然得到了一次大丰收。
当然,火可不是一向温顺的小姑娘,我们知道,火是“破坏之神”,生活在茫茫林海的鄂伦春人不止一次地看到过肆虐的山火,夺走一个又一个生灵,因此对火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敬畏。于是很正常的崇拜她、拜祭她,祈求火神带给自己幸福,带走无妄的灾难。继而将之传颂成神话,但坦白道来,这些关于火的传说与鄂伦春族风俗都来自于鄂伦春人真实的生活写照,对研究鄂伦春人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