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阿里郎》就成为历史朝鲜族群众所喜闻乐唱的民谣,至...
2017-05-18春季香花红胜火,酷夏林海浩无边。凉秋黄叶如金丹,寒冬瑞雪白漫...
2017-05-152018-03-19 12:00:33 作者: 来源:黑龙江省文化厅 浏览次数:1478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1批、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
代表性传承人:夏晓华(国)邱淑华李艳杰
东北大鼓是广泛流行于我国东北三省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约形成于清代中期。曾叫“奉调大鼓”、“奉天大鼓”、“辽宁大鼓”等,20世纪50年代定名为“东北大鼓”。“下江派”(又称“北城派”)东北大鼓,是东北大鼓五大流派之一,流行在我国黑龙江地区,曲调丰富,表现力强。以松花江为界又分为“江北派”和“江南派”两种,演唱的曲目、演唱的风格大同小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东腔”、“奉二板”、“慢西城”、“小悲调”、“四平调”等多种唱腔,既符合东北大鼓的板式,又不离原味。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伊春市戏曲剧院代表性传承人:黄庆知黄文波
伊春东北大鼓是东北大鼓在黑龙江伊春的一支。以黑龙江省东北大鼓名艺人黄连江为首的黄氏家族把东北大鼓带到伊春林区,综合了奉派、南城派、东城派等东北大鼓的艺术特点,形成东北大鼓独有特色的“江北派”。表演者只需一面鼓、一把三弦即可。具有表演单一、曲牌丰富、明快大方、刚柔相济、表演环境灵活的特点。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方正县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高春艳
东北大鼓若水派是东北大鼓的一个主要流派,盛行于松花江流域蚂蜒河畔的尚志、延寿、方正一带,以行云流水的快板唱腔在东北大鼓中独树一帜。自清乾隆年间北京的“子弟书”艺人将其唱腔传入沈阳一带,汲取东北民歌小调等艺术元素,开创了深受民众喜爱、极具艺术魅力的“奉天大鼓”,很快发展到东北全境,成为后来所称的东北大鼓。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东宁县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张淑霞
东宁大鼓是东北大鼓的一个流派,主要流传于东宁县周边区域,始于清末民国初期,有近百年的历史。东宁大鼓它借鉴了奉天大鼓、西河大鼓等艺术形式,吸收了各类说唱艺术的精髓,是各种鼓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唱词通俗易懂,唱腔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反映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东北地区文化的多样性。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七台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代表性传承人:杨孝华
七台河东北大鼓流传在本地及依兰、桦南、勃利、林口一带,由奉调和东北靠山调组成。主要曲牌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奉口]、[反奉口]、[软口]、[奉二板]、[东腔]、[靠山调]、[垛子]、[流水板]和[哭迷子]等。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肇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代表性传承人:刘孝荣韩玉学
东北北派简板大鼓又称“江北梅家门”,主要流传在松花江岸以北地区,以大庆、肇源为活动中心。以演唱长篇为主,同时兼唱三国小段,内容大部分是民间传说的忠臣孝子、历史故事。道白、唱词结构变化多样,句子长短字数没有定式。在表演中可根据观众的情绪反映兴趣爱好、审美标准等即兴发挥,临场创作,以期吸引观众,活跃气氛。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双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代表性传承人:赵德厚
东北大鼓在双城市已历经五代传人,在长期演出实践中,吸收了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形成了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韵味甜美、高亢感人的演唱风格。有“奉调”、“东城调”、“南城调”和“西城调”等不同流派,特征鲜明,曾在双城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常东北大鼓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2批、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五常市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高晓华
五常东北大鼓又称“东北大鼓窝子”,起源于1860年前后的五常拉林河畔。最初是艺人操三弦自弹自唱,清末始有女大鼓艺人,并有琴师弹三弦伴奏。唱词文雅讲究,曲调华丽清雅,故事曲折迷人,与当地的粗犷民风形成鲜明对比。上世纪50年代五常地区学习东北大鼓的有数百人之多。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