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民族元素文创平台
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匠人

民族匠人

朝鲜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金季凤

2017-05-19 09:22:10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3174

      伽倻琴、奚琴、长鼓、洞箫、牙筝、短箫……这些朝鲜族民族乐器在金季凤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灵性,在打磨、安装、定音等一系列操作后,变成了能够产生美妙音符的神奇之物。金季凤说,做乐器,要始终保持“歌”在心中,“声”在手上,“情”在工具上,乐器就是凝固的“歌”。

       记者在延吉市民族乐器研究所见到已是75岁高龄的著名朝鲜族乐器制作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金季凤,听他讲述了自己与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的一生情缘。

爱做乐器的山里娃

      1937年,金季凤出生在烟集岗(延吉)二道河东一个村里的医药世家,祖辈开诊所,父亲不但会看病,还爱好音乐,会做乐器。金季凤在家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他们都能歌善舞,喜欢音乐。那时候,乐器很贵,一般人家买不起,父亲就常常亲手给他们做乐器。每次父亲给哥哥姐姐做乐器时,金季凤就在一边兴致勃勃地看。15岁时,他试着做了第一把奚琴。
 
     父亲希望儿子能继承医药世家传统,对于金季凤喜欢制作乐器的举动并不支持。但在母亲的鼓励下,金季凤开始学着自己做乐器。起初做出的乐器一个个很不像样子,却很受乡亲们和同学们的喜爱,大家你拿一把他拿一把,做出的乐器很快就被一抢而光。就这样,经过一点点的经验积累,金季凤做乐器的水平越来越高,名气也越来越大。

为了爱好毅然辞职

      1958年,金季凤从延边汉族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延吉县农业大学当教师。

      1958年末,在农大当了半年老师的金季凤突然提出辞职。学校领导极力挽留,告诉他,正准备给他提干,还准备派他去北京进修,但这些都不足以改变金季凤的想法。他辞职后,来到延吉乐器厂,开始追寻搁置了多年的梦想。
    
   当时的延吉乐器厂是一个只有三个人的乐器小作坊。亲友们都对金季凤的选择难以理解,但金季凤却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苦心钻研大胆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金季凤的细心寻觅和苦心钻研下,很多失传的朝鲜族民族乐器被重新找回,一些现有的朝鲜族传统乐器也被他加以创新和改良。传统的伽倻琴是12根弦,每根弦下都有一个如大雁脚趾似的枣木做的琴码,称作“雁足”。在制作过程中,金季凤发现,由于伽倻琴的第一个和第十二个“雁足”都是“出来”(靠边)的,在伴奏一些朝鲜族民歌时有个别跳跃音弹奏不了。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

       对此,金季凤开始了大量的调查,在东北三省进行了三个多月的走访。在众多专家和老艺人的论证下,最终发现,古时就把伽倻琴的“码”放错了,“雁足”靠琴帮出来不对,会使音受到限制,音量出不来。琴码如果“不出来”,音域宽,又好听。于是,他大胆地对伽倻琴进行了改革,除了不让“雁足”出来,又多加了一根弦。这样,不仅使原来弹奏不出的“4”(发)和“7”(西)能够弹奏出来,再伴奏朝鲜族民歌时也别有一番韵味。后来,一些专家认为伽倻琴的音量还不够丰富,于是金季凤又创造出21根弦甚至25根弦的伽倻琴。2009年,金季凤被国务院和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重要传承更重要

       在近60年的民族乐器生产制作生涯中,金季凤从未停止过探索和追求。如今,他挖掘和掌握了80余种朝鲜族民族乐器的制作工艺,但由于很多朝鲜族民族乐器缺乏专业演奏人才,经常制作、广泛应用的只有30余种。

       而对于朝鲜族乐器的保护和传承,金季凤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近年来,自己培养的徒弟不少,但全面继承所有传统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的却不多,而且随着出国打工热潮的出现,有不少刚刚培养出来的人才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不再钻研传统的乐器制作工艺。因此,他认为,对于朝鲜族传统乐器制作工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很重要,但传承更重要,相关部门应多为喜爱朝鲜族传统乐器制作的年轻人提供发展空间,让这一民族技艺发扬光大。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