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民族元素文创平台
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匠人

民族匠人

满族满绣手艺人

2017-05-23 10:31:58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2178

      丛永莉,女,满族,生于1953年6月,系吉林省满族剪纸研究会秘书长、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中心特聘高级创作研究员。

丛永莉作品3.jpg

一九九五年,获通化市总工会女工风彩一等奖

一九九五年,获省艺术家协会,二等奖

00二年,获吉林省文化厅迎新春剪纸大赛,三等奖

00二年,获吉林省剪纸艺术作品展,金奖

00三年,获吉林省文化厅,二等奖

00四年,获通化市百人百艺书画春联剪纸大赛,金奖

00四年,在全国剪纸邀请赛上获奖,同时作品平平安安等两幅作品被华夏剪纸博物馆永久珍藏。

00五年,应印度、新西兰国家邀请,作品出国展览。

多年来本人对剪纸刻苦用心,利用许多工作之余、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剪了大量艺术剪纸,其中百福百寿图先后修改十余次,历经八年之久,终于在二00二年吉林省满族剪纸大赛中获金奖。

并有大量作品被印度、新西兰、日本、新加坡等外国友人珍藏。大量作品被收入通化市档案馆永久珍藏。

8岁在炕头跟奶奶学剪纸

  丛永莉的奶奶家住辽宁新宾,在她记忆中,奶奶经常盘腿坐在火炕上,用一大一小两把剪子剪纸。

  奶奶是满族人,在旗,满姓为富察氏,汉名叫富冠英。8岁时,记得奶奶家的墙上贴的都是剪纸,样式很粗犷。那时候没有好纸张,都是把毛头纸用水沾湿,然后贴在洗衣板的背面,用松明子点着的黑烟去熏纸,熏黑后拿下来做剪纸用。

  “那年头红纸少,很珍贵。奶奶就用红纸剪出眼睛、嘴等,贴在剪好的小猴子、大老虎等图案上,特别好看。我就坐在炕上跟着奶奶学。我自幼受奶奶熏陶,从8岁学剪纸到现在,我已经62岁了。”丛永莉说。

  59岁从剪纸研修班毕业

  对于丛永莉而言,剪纸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1987年2月,“长白山区满族剪纸、刺绣作品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丛永莉结识了当时的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吉林省满族剪纸研究会会长王纯信。通过交流,她更多地了解到满族剪纸的风格:造型粗犷、奇特,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民族特色,是满族原生态的艺术遗存,而且剪法技艺独特,区别于其他技艺技法。

  2008年,丛永莉参加了南京大学文化与遗产研究所第五期中国民间剪纸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当年56岁的丛永莉是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3年后她顺利地从研修班毕业。

  用心让剪纸作品会说话

  “一幅剪纸作品,不光要美丽生动、布局合理,还要有剪纸语言,除了勾、弯、月、打毛等基本工艺外,剪纸作品还要有它独特的寓意。”丛永莉说,现在的剪纸很多过于商业化,失去了传统民俗剪纸那份淳朴。

  随后,她拿出一幅名为《老奶奶您先吃》的作品,画中一个男孩拿着一串糖葫芦要喂老奶奶吃,老奶奶盘着腿,手中拿着扇子,满脸幸福的笑容,地上还有只小猫抬头看着一老一小喜笑颜开的表情,和谐的氛围布满了整幅作品。

  “这幅剪纸不仅剪出了传统满族家庭其乐融融的氛围,还体现了中华民族最为传统的孝道”。丛永莉说,这幅作品在去年“第十四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中获得了优秀奖。

丛永莉作品4.jpg

  欲将剪纸与口传文学结合

  作为《佟佳江》满族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丛永莉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都在全国各地进行调查,每次调查出门都近一个月。山西、陕西、福建、内蒙古、海南、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乡村田野都被她走了个遍。

  “有很多有趣的歌谣散存于民间,这些歌谣有趣又生动。”丛永莉说,她在陕西省调查期间,有一位中阳县的农村老太太在自家炕头上边剪纸边唱歌谣,“青紫开花节节高,一下子打下水上漂,剥下皮皮街上卖,骨头还能当柴烧。”丛永莉希望将这些寓意有趣的剪纸歌谣搜集到一起,编出一部书,将剪纸艺术与民间口传文学结合在一起,并赋予民俗剪纸新的生命力。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