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阿里郎》就成为历史朝鲜族群众所喜闻乐唱的民谣,至...
2017-05-18春季香花红胜火,酷夏林海浩无边。凉秋黄叶如金丹,寒冬瑞雪白漫...
2017-05-152017-06-06 10:57:30 作者: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2658
“遥望红山景添雨,挂满枝头秀笙歌。夏日巧罗织锦缎,巾帼豪杰破阑珊”。走进新疆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一面面鲜艳的红旗映入眼帘,马路笔直整洁,两旁绿色茂盛的法国梧桐树下,一家家柯尔克孜族手工艺作坊鳞次栉比。当地柯尔克孜族妇女通过灵巧的双手,聪明的才智,谱写了一曲巾帼不让须眉的致富路,使乡村“土气”工艺品走向了国际化舞台。
轻推镂空雕花对开的红色古朴木门,柯尔克孜族独具风格的手工艺品布满台架。琳琅满目的挂毯、刺绣、挂件、白毡帽、袷袢异彩纷呈让人应接不暇。几位柯尔克孜妇女有的刺绣、有的缝纫、有的裁剪,有条不絮、忙而不乱。一位年龄稍大的妇女用标准的汉语向我们热情的讲解刺绣的品类和制作。从传统手工刺绣到现代电脑刺绣,从平绣、插绣到点绣、穿绣,柯族姑娘的款款讲解让我们惊叹不已。27岁的柯族姑娘茹仙古丽·穆拉提介绍:“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正赶上党的政策,组建了民族刺绣合作社。这让全乡足不出户的妇女,找到了致富的路子,撑起了半边天”。
据了解,以前当地柯尔克孜族妇女大门不出、小门不迈、天天围灶台,生活物质匮乏,精神思想贫瘠。随着新时代的春风,当地妇女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传统手工刺绣技艺,弘扬民族特色文化,组建民俗手工艺合作社。成立之初,历经坎坷波折,从资金不足到销路短缺,从技术缺乏到管理落后,她们想过退出,继续回家过着“灶台”生活。无计可施之时来了“及时雨”,农村信用合作社给她们伸出了援助之手,解决了资金问题;政府搭桥引路,帮助她们拓宽销路……从人心涣散到众志成城,这支柯尔克孜族的“娘子军”,千锤百炼、历经风雨,终于从“小山村”里走出了“大品牌”,打造出柯尔克孜刺绣之乡的美誉。
柯尔克孜族向往雪山冰峰,圣洁纯白,独具特色的白毡帽便象征着纯洁情素。昆仑山下的克孜勒陶乡是“白毡帽”的制作基地,年均制作10万余顶,产品近销乌鲁木齐、昌吉、库尔勒,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工艺大师祖力甫汗·塔西介绍:“红山乡(即克孜勒陶乡)人人都会民俗工艺,我们合作社招聘了大量的绣工,鼓励绣工合作参股。同时为了适宜现代化产业的要求,新进了5台电脑绣花机,8台缝纫机,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电脑刺绣技师。现如今,手工和电脑绣花相结合,使得我们的收入翻了好几翻”
据了解,当地70%的妇女参与到民俗手工艺品的制作、加工流程,普通女绣工年收入均在2万以上。合作社和手工作坊层出不穷,配合着多彩的民族文化,聪慧的柯尔克孜族女巾帼们又把眼光聚集在用科技发展民俗传统工艺,把“土气”的工艺打造出精品范儿,更多的“订单”引导这群女巾帼们从根深蒂固的山区牧区乡村生活慢慢转变适应山区特色“小城镇”的节奏。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