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民族元素文创平台
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头条

民族头条

七旬蒙古族老人见证草原别样春节70载

2019-02-13 21:58:15 作者: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2339

巴雅尔赛汗老人。李赫 摄

【返乡见闻】七旬蒙古族老人见证草原别样春节70载

中新网客户端呼伦贝尔2月11日电(李赫)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白音布日德嘎查,是远离城市五十多公里之外草原上、一个由十几户牧民聚居起来的小村庄。蒙古族老人巴雅尔赛汗刚刚在这里度过了她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第70个春节。

因为年轻时在蒙文学校当数学老师,当地人都叫她巴老师。巴老师从小就生活在这片草原,而生于1949年的她,也见证了70年间,草原上别样春节的巨大变迁。

从“骑马拜年”到“开车拜年”

“我的妹夫,我的两个儿子,我们四个人一起过的”。当被问到今年的除夕夜时,巴老师这样说到。

巴老师生活的白音布日德嘎查。李赫 摄

一顿团圆饭,是无论生活何处的中国人对于春节不变的情愫。当然草原上的人们也是一样。巴老师关于春节最原始的记忆,就是除夕夜的团圆饭,和春节过后骑马拜会亲友。

“我们兄弟姐妹七个,我爸妈那阵条件不好,哪有现在这样的啊”,她指着桌子上摆放的奶制品、炸果子和奶茶说到,“那时候住蒙古包,哥七个,除夕就手扒肉,喝酒。初一骑马去拜亲戚”。

按照草原上的习俗,除夕夜家人们会聚在一起,到了初一会出门拜会亲友。

巴老师家招待客人的奶制品、果子和奶茶。李赫 摄

22岁那年,巴老师结了婚。回想起那一年的除夕,老人说,自己一样是在蒙古包里过年,只是年夜饭桌上,老人孩子一起有了十几口人:“吃的是羊肉,还有烙饼,包了饺子,但蔬菜没有。”

老人对于青年时代春节的记忆,依旧是团圆饭和拜亲戚,以及并不富足的生活条件。提到那时已经参加工作,老人笑着说:“当时我的工资二十二块多。”虽然算不上丰厚,但也多少能够帮助改善老人口中一直说着的“条件不好”的家庭状况。

而家中条件真正有了好转,则是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那时候,草原上的大批牧民受惠于政策,逐渐有了固定住所。

巴老师在草原上授课的照片。李赫 摄

老人说:“那时刚搬进新房子,条件好了一些了。老人孩子一起赶马车拜年。”

一直到那时候,骑马都是草原上人们出行的不二选择。老人也骄傲的表示”我会骑马,小时候放羊都骑马。”而当被问到家里现在养了多少马时,巴老师说:“没有养马,现在我的孩子们都不会骑马了。”

老人的儿子阿斯尔告诉记者,如果会骑的话,养两匹马也是可以的,但是自己不会骑。而当被问到原因时,阿斯尔说——“现在都骑摩托了。”

摩托车是如今草原家庭的标配。李赫 摄

1994年,这个草原上的家庭第一次接触到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摩托车。在此后的25年里,草原上的骑士们已经逐渐从马背转向呼啸的机车。如今巴老师家光摩托车就有三台。放眼整个草原,摩托、皮卡车甚至轿车都已经成了几乎每家每户的标配。

“现在春节拜亲戚,家里人、孩子们来看我都开车来了。”巴老师这样介绍说。

看春晚:我们一人一个电视机

说到今年的新年夜,年已古稀的巴老师说,自己过了午夜才睡。不是为了守岁,也不是失眠,而是因为在看春晚。巴老师说,她从1985年就开始看春晚了。

那个时候正是巴老师所说“家里条件变好了”的年月——不只住进了新房子,还有了电视。“是一个12寸的黑白电视”,巴老师回忆说,“那时候不是家家都有电视机,周围的人都聚在我家看电视,我住校的的学生晚上也都来我家看电视”。

巴老师儿子的房间里放置的电视机。李赫 摄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