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阿里郎》就成为历史朝鲜族群众所喜闻乐唱的民谣,至...
2017-05-18春季香花红胜火,酷夏林海浩无边。凉秋黄叶如金丹,寒冬瑞雪白漫...
2017-05-152017-06-16 13:19:58 作者:陈颖 来源:新疆经济报 浏览次数:1497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园地里的一抹亮色
《察布查尔报》是世界仅有的一份锡伯文报纸。6月14日,在谈到这份报纸时,察布查尔报社长何春生感慨万千。他说,对于253年前从东北西迁至伊犁屯垦戍边的锡伯族人来说,《察布查尔报》这份诞生了70多年的报纸,不仅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发展足迹,是中华民族文化园地里的一抹亮色。
形成稳定的阅读群体随着何春生的讲述,《察布查尔报》的发展脉络展现在眼前:《察布查尔报》前身是1946年7月在伊宁市创办的锡伯文的《自由之声报》。
1954年3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国务院高度重视,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定制赠送了一套锡伯文铅字模板和印刷设备,并将报纸《自由之声报》更名为《新生活》报,寓意锡伯族人民走向新生活。
1966年,“文革”开始,《新生活》报于当年6月停刊。
1974年10月,沉睡了8年的《新生活》报复刊,更名为《察布查尔报》,为周二刊。
《察布查尔报》复刊40多年来,在党的关怀下不断发展成长,由人工排字铅印到计算机排版胶印,直到进入电子出版技术应用时代。2008年,正式启用自治区语委会研发的锡伯文软件。2012年,国家东风工程项目为《察布查尔报》投入了彩印设备,该报结束了66年的黑白印刷历史,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何春生说,如今的《察布查尔报》是一份对开四版、每周两期的锡伯文综合性报刊,每年发行量保持在2000份左右,形成了稳定的阅读群体。作为县级少数民族文字媒体,经过几代报人的不懈努力,《察布查尔报》已成为锡伯族群众获取信息和知识、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园地。
那些难以忘怀的印记2016年9月30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召开《察布查尔报》创刊70周年座谈会。在《察布查尔报》创刊70周年的座谈会上,许多老人都回忆了这份报纸留在他们心中难以忘记的印记。
自治区民委原副主任贺忠德说:“《察布查尔报》作为一份全国唯一的锡伯文报纸,在传承和发展满语满文和锡伯语锡伯文,宣传锡伯族传统文化,弘扬西迁精神,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西北边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退休教师贺舒郁回忆说:“当时我还在上小学,拿到报纸时大家都抢着看,都说这份报纸办得太好了。那时候报纸紧缺,是按街道分派的,大家都争着传阅。就是在那个时期,我们锡伯族人接受了启蒙文化教育,接触到了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艺术。”
已经90多岁的郭基南是《察布查尔报》的第一任编辑,他说:“新疆和平解放的那天,我特别激动,写了一首诗歌,名字叫《飘扬吧,五星红旗》,发表在《察布查尔报》上。”
何春生说,锡伯族以前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用满文字母书写锡伯文。正是有了《自由之声》,锡伯族才有了自己的文字。进步青年们在办报过程中对满文进行改革,在满文的基础上创制了现在的锡伯文。时任苏木尔县(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长、著名锡伯族作家舒慕同回忆道:“1947年,把满文改造成锡伯文,这是件大事。从此以后,锡伯文开始出现在报纸上。”舒慕同也在任期内致力于推广锡伯文,县政府正式文件和布告等都使用锡伯文,并提倡传承锡伯文的文学艺术、歌舞戏剧等。
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何春生说,随着时代变迁,锡伯文几度濒临失传。党和国家对《察布查尔报》多年的扶持,对保护和传承锡伯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淑瑞退休前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的语文老师,精通满语、锡伯语、汉语,当年,她对锡伯语面临失传的境地很是担忧。在阅读《察布查尔报》时,她惊奇地发现,民间散落的作品被挖掘出来了,锡伯族语言文字中那些生动活泼、表现力丰富的词汇被重新运用到文艺创作中,很有价值。
自治区文史馆馆员戢广南在谈到《察布查尔报》的现实意义时说,《察布查尔报》是锡伯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在锡伯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体现文化多样性、反映百姓生活丰富多彩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政治方面,《察布查尔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和关怀;在文化意义上,体现了对文化的尊重,社会各界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去看待《察布查尔报》的存在和文化价值。
何春生说:“近年来,党中央提出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振兴发展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更加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复兴。全国各地的锡伯族青年发起了学母语、学锡伯文的文化自觉行动。《察布查尔报》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察布查尔报》将和着时代旋律的节拍,走向更广阔、更美好的明天。”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