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阿里郎》就成为历史朝鲜族群众所喜闻乐唱的民谣,至...
2017-05-18春季香花红胜火,酷夏林海浩无边。凉秋黄叶如金丹,寒冬瑞雪白漫...
2017-05-152017-06-17 08:13:50 作者: 来源:正北方网 浏览次数:1632
201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风雨兼程,70年波澜壮阔,70年春华秋实,内蒙古一路走向繁荣富强、和谐美好。当然,内蒙古幅员辽阔,地区的历史更远远不至于这70载春秋,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丰富而厚重的自然与人类文化遗产。让我们走进自治区大小数家博物馆,寻找历史的印记,用70件珍贵的藏品来讲述属于内蒙古的一段段精彩的故事,来倾情诉说这片草原孕育出的灿烂文化。
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活动地域,北方民族多以“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等游牧、狩猎方式为主要生产形态,马在生产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蒙元时代,壮健的蒙古马忠诚跟随着蒙古战士在辽阔草原大漠之中驰骋,勇闯欧亚大陆,为蒙古民族的崛起、强大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可以说是马驮着北方民族从远古走到了今天,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文明。
从古至今,蒙古族人民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对马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内蒙古自治区,除了在内蒙古博物院中陈列、展出若干有关“马文化”的珍贵藏品,更在呼和浩特、锡林郭勒设立了两家“马文化”博物馆,在这里,人们能直观深刻地了解蒙古马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悠久历史。
鹿啣草纹鎏金银马饰具 (辽代)
凸形节约长9.2,宽5.9,长方形节约长4.62,宽2.6厘米,赤峰市大营子村辽驸马赠卫国王墓出土。白银锤揲錾刻而成,包括马笼头饰、马盘胸饰等。节约浮雕鹿衔草纹,鎏金,背有衬板及钉。从形状及各部位名称看,与唐代马具如出一辄。并且在鞍马文化发达的契丹民族的创造下有了更大的发展。契丹鞍马甲天下,马匹装饰历史悠久,制作材料除此之外,还有纯银、铜鎏金、玛瑙、玉等,工艺精湛。各部件的带饰形制多样,其工艺多用传统的模压、锤揲、錾刻、鎏金、琢磨、抛光精工细做。纹饰包括鹿纹、龙戏珠纹、凤纹、群鸟纹、忍冬纹、鱼子纹、缠枝卷草纹等。现展出于内蒙古博物院。
大尾式镶银“达”记马鞍(清代)
由银、木、皮制作而成,通长51厘米,宽35厘米。马鞍为木胎镶银。前鞍桥正面镶错金“达”字银饰。“达”字为阿拉善和硕特旗末代扎萨克达理札雅所用之物。后鞍桥为较宽而平缓的大尾式,适用于长途跋涉。笼头两侧黄丝带为清廷赏赐的御用“紫缰”。现展出于内蒙古博物院。
乌兰察布盟盟长贝子乘马牌(清代)
由银、铜制作而成,通长16.9厘米,牌长14.4厘米,宽9.9厘米。此牌为清王朝盟旗制度的产物。清廷为加强对蒙古各部的控制,在旗以上设盟,数旗为一盟。如遇战时应招,可率领所属各旗壮丁出征,此牌为征调马匹的行令牌。现展出于内蒙古博物院。
鄂温克饰骨驯鹿鞍(近代)
由骨、木制作而成,长42.5厘米,宽23厘米,鞍桥高19厘米。前后桥镶骨饰,前桥为黑骨饰,后桥施红绿彩。驯鹿为寒带或寒温带特有的动物之一,其躯体比马鹿小,呈灰白色,俗称“四不像”。鄂温克人在深林中游猎迁移时以驯鹿驮运物品,驯鹿是他们生活中主要交通运载和骑乘工具。现展出于内蒙古博物院。
卧鹿缠枝牡丹纹金马鞍(元代)
1988年秋天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宝格丁高勒苏木胡特勒乌苏嘎查乌兰沟境内先后发现了辽代古墓葬和元代古墓群。其中在一座元代古墓葬中出土了黄金马鞍、金杯、金耳坠、金镯等一批珍贵文物。经考证,乌兰沟集中有大量金元时期的古墓葬,极具保护和研究价值。在众多宝物中,最为珍贵的要数一套蒙古贵族墓中极为罕见的包金马鞍饰。墓主人是一蒙古贵族少女,蒙古贵族实行秘葬,大墓至今仍没有发现。这些文物是内蒙古草原上首次发现的蒙古贵族秘葬墓的出土品,其工艺水平和文物价值极高。现展出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提到内蒙古的“马”,就不得不提“马头琴”。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图片来源于网络)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