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阿里郎》就成为历史朝鲜族群众所喜闻乐唱的民谣,至...
2017-05-18春季香花红胜火,酷夏林海浩无边。凉秋黄叶如金丹,寒冬瑞雪白漫...
2017-05-152017-06-21 09:29:00 作者: 来源:中国民族报 浏览次数:1535
查资料,列计划,排行程…… 暑假将至,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孙丽坤教授和同事们却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在为即将去贵州铜仁的调研做准备。这将又会是一个繁忙而充实的夏天,就和过去30年的很多夏天一样。
孙丽坤团队要调研的,是“贵州省铜仁市山地休闲旅游产业规划与开发研究”项目,他们要为当地规划与开发山地生态休闲旅游产品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近30年来,孙丽坤和她的同事们不断奔走在民族地区,开展民族旅游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从中受益,越来越多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竞争优势。
高标准 严要求
她主动敲响了村支书家的大门
“您好,我们是大连民族学院(现大连民族大学)的老师。我们想了解一下,村子的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做旅游?”
“我们也想发展旅游业,可现在苦恼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可以依托果园的资源优势搞生态旅游……”
时隔近30年,孙丽坤至今对这段对话记仍忆犹新。那是上世纪90年代,孙丽坤和同事们参加“三下乡”活动时,偶然“闯进”了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大梨树村,凭着专业的敏感度,他们认为这个村子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优势,于是主动敲响了村支书家的大门。
孙丽坤和同事提出的建议,和时任大梨树村村支部书记毛丰美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这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迅速熟络起来。
接下来,被村委会聘为旅游开发咨询专家的孙丽坤,不仅给大梨树村的“两委”班子成员作了旅游管理方面的培训,还拿出了一本手写的有2万字的《大梨树东圣花果山旅游开发与营销策划方案》。该方案以对大梨树村进行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提出了利用当地五味子、苹果、梨、桃等种植业和满族文化,开发大梨树村文化生态旅游的设想。毛丰美听了介绍后,连声说:“太解渴了,太解渴了。”
该方案实施后,大梨树村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国家民委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辽宁省著名的农业旅游风景区。
“这是我来到学校之后,从事的第一个民族旅游项目。这个项目影响了我的科研态度:作为一名民族院校的老师,要主动走进民族地区,深入田间村庄,了解当地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踏踏实实、不求回报地为民族地区服务。”孙丽坤说道。
如今,孙丽坤担任中国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被多个地方政府聘为旅游业发展咨询专家。当她走进民族地区的时候,始终像30年前那样,对发展民族旅游充满着激情。
扶上马 送一程
不能让规划的本子“睡着”
龙潭镇鹿圈村位于“中国玉都”岫岩满族自治县西南部,是大连民大的定点扶贫单位。2014年,大连民大决定加大对龙潭镇鹿圈村的扶持力度,发挥智力优势,帮助其发展旅游业。
孙丽坤团队接过了这个担子。
“为了将事情做实,我们团队先后去了3次龙潭镇,每次待3天左右,对当地发展旅游业,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团队成员王伟介绍道。
去河里抓鱼,到山上看树,进村里采访……孙丽坤团队的这种认真劲儿,慢慢地感动了本来在看热闹的村民,他们不再游离于调研团队之外,而是积极参与其中。
“镇子的8个行政村逐渐都有了我们的联络员,这帮了我们很多忙。比如说,我们想知道哪个村子有多少玉米种植户,种植规模怎么样等,他们会第一时间给我们提供精准信息。”团队成员祁洪玲说。
为了使策划案具有可操作性,孙丽坤团队还邀请相关专家,对镇子的轮叶党参、鸭绿江沙塘鳢鱼、有机玉米产业链项目等进行评估,最终,交给龙潭镇一本10余万字的《岫岩县龙潭镇生态旅游开发总体规划》。该规划建议龙潭镇把满族文化作为发展旅游的核心要素,依托鹿圈村地貌自然资源,打造满族乡村农事体验园;依靠龙潭湾景区,打造生态旅游之家;依托官木沟沟域,打造创意旅游观光带。
如果按照行业内很多人的常规动作,交完规划方案,孙丽坤团队拿钱走人即可。可是孙丽坤团队不仅没有拿钱,还留了下来。
“我们不仅想把他们扶上马,还想送上一程。因为如果我们不继续跟进,这个规划可能就‘睡着’了,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孙丽坤说道。于是,孙丽坤团队成为了龙潭镇的“专家智囊团”,品牌建设、形象设计、管理辅导……只要是能帮到的,孙丽坤团队都义不容辞。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孙丽坤团队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官木沟沟域生态开发项目得到了相关部门批准,已经获得了100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官木沟旅游开发带的设想得以实现。
“我们团队的一大特点就是对项目进行长期跟进,直到项目落地。”团队成员张振国说道。
重文化 强品牌
商业并非核心
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016年,国家民委提出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建设“中国同江赫哲族旅游文化体验示范区”。为了贯彻国家民委的部署,发挥区位优势及学科专家优势,今年初,大连民大调研组到同江市实地考察。
在这次调研考察中,孙丽坤团队发现当地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题。比如,赫哲族渔猎文化是宝贵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保护状况并不理想。
“少数民族文化十分珍贵,但是很多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不断消失,传承人不断锐减,所以以旅游为媒介,保护、抢救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显得十分重要。”孙丽坤说道。
正是基于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态度,孙丽坤团队在帮助民族地区规划旅游产业时更注重打造文化品牌,而不是以商业为核心。他们擅长把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发展出文化经济的支撑点。比如,由他们设计的全国十大少数民族节庆之一的“图们民族文化节”,就以独特的舞蹈、百年老宅、精美菜肴,让游客直观地感受到了朝鲜族的农耕、生产、生活、饮食、娱乐等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
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团队还通过科研带动教学战略,组织学生参加同江市文化旅游资源调查、铜仁市旅游市场开发调查、岫岩满族自治县龙潭镇旅游资源调研等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宽思路、增长见识,为民族地区培养了急需的创新型旅游人才。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