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阿里郎》就成为历史朝鲜族群众所喜闻乐唱的民谣,至...
2017-05-18春季香花红胜火,酷夏林海浩无边。凉秋黄叶如金丹,寒冬瑞雪白漫...
2017-05-152019-04-03 14:31:40 作者:张歆 来源:中国民族报 浏览次数:1334
作者:一苇
出版单位: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大理因风光而闻名,在许多小说中都有描写。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写的是北宋时期的大理国,《射雕英雄传》写的是南宋时期的大理国。杨义龙的《遥远的部落》写的是唐朝时期的南诏国。”这是IKO在《离开北京去大理》一书中的话。这本书写的是一对80后的小夫妻离开首都来到大理的闲适生活。想不到僻居南疆的杨义龙写的《遥远的部落》,也成了世人向往大理的缘由之一。
杨义龙是白族,他曾用笔名“一苇”发表过作品。知道他这个笔名的人并不多,正如僻居大理的他给自己取的号“洱河侠隐”。但提到云南的长篇小说,很多读者还是会想起《遥远的部落》,那是2001年在《春城晚报》连载的作品,后来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写的是公元737至738年间,蒙舍诏主皮逻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先后灭掉洱海流域5个大的部落,被唐玄宗封为“云南王”的史实。这个过程相当漫长,作者却选取了历史的一个横断面,集中地写了一年间的战事,并以当代人的视角回望历史。作品借鉴了通俗文学的表达方式,也不乏个人的思考。
之后,杨义龙的创作转向了严肃文学。2005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桃李春风一杯酒》。这部作品写的是西南山区的教育现状,山区学校的建设、山区教师的生活,还有上世纪90年代广泛开展的“扫盲”“普六”“普九”等大事件在小山区的呈现。上世纪90年代,杨义龙曾经在高寒山区任教,是这些事件的亲历者。他写的这部小说包含了他从事教育行业的个体经验,以真实而丰沛的描写感动了世人,很多教育工作者读后都觉得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2009年,杨义龙创作的生态题材长篇小说《喜鹊窝的秋天》出版后,很快得到国家林业部门的关注,并在同年被评为全国第四届“关注森林”文化艺术奖一等奖。这个奖由全国政协人口与环境委员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家林业局、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绿化基金会联合颁发。这部小说还成为大理漾濞彝族自治县每届漾濞核桃节赠送给嘉宾的礼品。此书在大理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听众反馈良好。
《喜鹊窝的秋天》以大学生返乡创业为线索,再现了西部贫困山区的变迁。贫困的小山村如何从童山秃岭变为山清水秀人安康的富裕村寨,这其中凝结着三代人的智慧与汗水。为了写好这部小说,杨义龙专门深入到漾濞县的村寨体验生活了4个月,搜集了大量真实的素材。应当说,这部小说为我国的“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等理念的推广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那时,杨义龙的心中就有这样一种理念:从乡土中来,回乡土中去。广大百姓成为其作品的阅读者,这就是成功。
2009年,杨义龙被派驻到弥渡县密祉乡永和村委会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该村所在的文盛街恰为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诞生地,这首歌因文盛街人尹宜公的改编而唱响世界。“小河淌水”由此成为云南十大文化品牌之一。杨义龙驻村一年,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风,走访了众多的村民,搜集素材、整理资料,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长篇小说《小河淌水》创作。2018年,他在尹宜公纪念馆里看到尹先生的自传与他写的长篇小说《小河淌水》陈列在同一个展示柜里,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小河淌水》截取的时间段是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以这首民歌的改编整理者尹宜公的成长经历为背景,再现了民国时期的云南历史。军阀混战、滇西抗战、中共地下武装斗争……在这些大事件之下,是弥渡的民歌、花灯,是民俗背景下的群黎生存。民生凋蔽下的民族工商业崛起,学校教育与政治环境,乱世中的爱情、婚姻与家庭,以及对于艺术的执着坚守……小说中涉及的元素众多,需要掌握大量的资料才能进入创作。杨义龙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专门研究了《弥渡县志》《中共弥渡地下党斗争史》。他说,小说家必须具备史学家般的严谨。
2013年,杨义龙创作的第五部长篇小说《云开雾散》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信访题材的小说,于他而言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为了写好这部小说,他在信访局干部的陪同下,深入到各县市、乡镇采访,断断续续走了3个多月,写成了报告文学《大理信访备忘录》。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了长篇小说的创作。《云开雾散》出版后,得到了各级信访干部的肯定,《人民信访》《云南信访》等期刊作了专题报道。国家信访局特别表扬这部小说“宣传各级信访干部的艰辛与群众信访得到解决的过程,从正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对于基层百姓疾苦的关注”。这部作品获得了大理州“首届出版奖”。
2015年,杨义龙第一次用“一苇”的笔名创作长篇小说《洱海祭》——早在10年前,他用“一苇”写散文和诗歌。这次署名“一苇”写长篇小说,文友们担心“如此改名,以前积累的名声全清零了”。杨义龙不这么看,用笔名“一苇”既是40岁之后的心情,也是对过去创作的否定。他希望写出全新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事实上,杨义龙自认为《洱海祭》是自己长篇小说里最好的作品。这部小说获得了该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的支持,并入选鲁迅文学院编的“中国多民族作家丛书第二辑”。《洱海祭》出版后,好评如潮,成为网上热销小说。2018年,云南省文联主办的《边疆文学·文艺评论》对《洱海祭》组织了专辑评论。
作为历史题材的纯文学作品,《洱海祭》的创作无疑受到了西方当代作家的影响,作品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切入洱海历史,有现场感和代入感。作品语言绚丽考究,将大开大合的时空纵深与精致华美结合起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少数民族长篇小说佳作。
那于苍山洱海中遥望部落的,是杨义龙深邃的目光;那于浩如烟海的历史书卷中不断攀登的,是杨义龙渴求的心境;那孤寂深夜清冷书斋中坚持的,是杨义龙对于文学的初心。他在作品中召唤和守望的,是民族群体的悠长历史与共同记忆。那些即将消逝的传统借助文学的表述得以显形,成为他文字中的精灵。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