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阿里郎》就成为历史朝鲜族群众所喜闻乐唱的民谣,至...
2017-05-18春季香花红胜火,酷夏林海浩无边。凉秋黄叶如金丹,寒冬瑞雪白漫...
2017-05-152023-05-04 13:26:44 作者:于建贵 来源:中工网 浏览次数:293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因此,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文化建设也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价值引领、理论支撑、精神动力。
以文载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价值引领
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从来都不是单一力量、独立因素作用的结果,总是与本国固有文化价值有着密切关系,是相互交织进行的,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总是在最深层次上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价值引领。一方面,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现代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也不是偶然的,是我国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由我国深厚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根植于中华文明之中。另一方面,以文化为载体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同时文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重要载体,通过生动鲜活的文化产品、文艺作品能够让人民群众深入的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更有助于人民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以文培元: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理论基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发展,这其中文化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沃土,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才能使其更具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才能使其从抽象理论向大众思想转化,与广大群众的语言相融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了解、广泛接受,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落地生根。新的历史阶段上我们必须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华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提供了丰富滋养, 将二者不断地融合,不仅可以强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也能促进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以文聚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精神动力
强大的精神动力始终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中华民族正是以深厚的优秀文化感召人、鼓舞人,并以此提升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精神动力的推动,必须要以文聚力,不断提升人们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水平、强化人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方面,以文育人不断提升人民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水平。文化始终都是人们精神的皈依,是发展中的“软实力”,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遭遇各种风险,但是始终能经得起风险考验,关键在于文化的力量,在于人们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要依托文化教育、文化熏陶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水平和实践能力,让人们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另一方面,以文润心不断提升人民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感。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也必须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现代化,必须要提升人民参与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为自身事业发展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凝聚人民的思想认识和实践导向,要在思想认识和实践运行中始终将其作为自己的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人心最基础的、最深沉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最大的同心圆,以此为依托将不断强化人们对共同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同,强化人们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需要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关键在于我们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强大的文化创造力,这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新的历史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用优秀文化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于建贵,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