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阿里郎》就成为历史朝鲜族群众所喜闻乐唱的民谣,至...
2017-05-18春季香花红胜火,酷夏林海浩无边。凉秋黄叶如金丹,寒冬瑞雪白漫...
2017-05-152023-08-27 18:59:39 作者:黄海贝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次数:215
近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在13部入选网络纪录片中,约三成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铺陈展开。实际上,无论是在电视大屏时代还是移动小屏时代,纪录片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小众”的节目类型,从播出体量和观众数量来看,始终无法与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相提并论。但一段时间以来,一系列扎根中华文化沃土的网络纪录片数量与品质齐升,成为纪录片创作的新亮点。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视听行业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一系列数据都在说明,一些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纪录片,恰逢其时,不仅自身获得了关注、赢得了口碑,也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了别样的“打开方式”。
入选2023年第一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的几部网络纪录片,都体现出了这样的特质。敦煌研究院推出的网络纪录片《敦煌岁时节令·二十四节气》,每集以一个节气为主题,撷取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和场景,细致生动又充满诗意地解说其中的风土人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作品在敦煌壁画营造的艺术时空里,讲述古老的东方智慧如何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将赓续至今的思想情感传递出来,启迪人们从文化宝库中汲取、转化、创造。
《千古风范苏东坡》则展示了苏东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苏东坡不是孤立的苏东坡,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与世界优秀文化比肩的名片。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类网络纪录片不断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拓展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已经陆续出现“纪录片+剧情演绎”“纪录片+综艺”“纪录片+互动体验”等跨界类型,作品更具趣味性,也更受互联网用户青睐。
《惟有香如故》就与此前同类型讲述古代香料题材的纪录片不同,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讲故事方式,打开此类型纪录片的“新玩法”。作品选取了杨贵妃、李清照、苏东坡、黄庭坚、华佗五位历史人物,分别对应了瑞龙脑香、梅香、沉香、甲香、艾香五种香料,以香喻人,以人比香。每集开篇,直接拉开一段历史的帷幕,讲述与这些人物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钩沉往事,娓娓道来。如第一集《雨霖铃》主要围绕“杨贵妃之死”展开。高力士奉李隆基之命,到马嵬驿为杨贵妃迁坟,但高力士在坟中只看到了杨贵妃一直随身佩戴的香囊,里边装着她最爱的瑞龙脑香。这种香极为稀有,即使是在开元盛世,李隆基赏赐给杨贵妃的一次也不过只有十枚左右。“清凉,但并不刻薄;端庄,又不失缠绵。瑞龙脑就在这矛盾的夹缝中吐纳耗尽,最后连一抹香灰都不剩……”这种香的“炎凉”特点,恰恰暗合了杨贵妃最终被无情舍弃的命运。有网友说,看了这部纪录片,对中华香道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想重读那段历史。
网络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以三星堆的考古价值为主题的历史纪录片,拍摄的不仅是文物如何出土,也是一群“90后”考古人在工作中的可爱与坚守,说的是历史,也是当下的生活。
这一类网络纪录片的创新发展,还表现为积极拓宽产业边界,创新产业模式。一些网络纪录片的制播主体致力于打造纪录片优质IP,通过系列化生产、周边产品开发、联合营销等手段,持续激活品牌价值。这些立足作品的多维开发和产业布局,有利于开拓纪录片市场,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为打造优秀纪录片作品创造更好的条件。
例如,“网红”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推出后,同名纪录电影随之登上院线;再例如,围绕热播电视剧《风起洛阳》中的洛阳文化场景与文化细节,推出系列纪录片《神都洛阳》,聚焦“唐服女妆”“洛阳牡丹”“唐诗洛水”“千年美食”“传奇人物”等方面,综合运用“实拍+再现+动画”的手法,揭开古都洛阳的神秘面纱,引领观众从多个维度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围绕城市IP打造纪录片作品,在延长IP生命力的同时,也创造与图书、动漫、舞台剧等文化形态共振,激发当地文旅活力的可能性。
(作者:黄海贝,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