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民族元素文创平台
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头条

文化头条

多Z世代网文作家成非遗“编外传承人”

2023-10-14 10:59:29 作者:许旸 来源:文汇报 浏览次数:204

江宁织造是《赘婿》中的醒目非遗元素、《卿卿日常》巧妙串起二十四节气、《天盛长歌》里寸锦寸金的蜀锦换来了重金赈灾、《吾家阿囡》以老苏沪棉纺织史为参考背景、《猎赝》着墨于古陶瓷修复技艺……近年来,丰富的非遗文化成为更多网络文学作家的灵感宝库,赋能一批网文IP成爆款。

如何吸引更多青年作家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见非遗”第一届征文大赛及音乐创作大赛日前在京颁奖,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阅文集团举办,大赛作品覆盖127个非遗细分品类,上千种非遗技艺,打动了上百万读者。从《我本无意成仙》里的庙会、打铁花和木雕,《一纸千金》里的造纸,到《大明英华》里的顾绣和土布扎染……非遗元素融入一段段故事,变得有温度、有情感、有价值。

当网络文学化身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载体,业内也提醒,不要拿传统非遗仅仅当做一个传统符号或工具,而要在创作采风中去深入了解学习,写出非遗中打动人心的细节,才能以市场接受的叙事方式,“圈粉”更多年轻读者。

非遗在新时代年轻人中展现出旺盛的吸引力。据统计,第一届征文大赛吸引超5万名作家加入创作,参赛作品达6万多部,涉及京剧、木雕、造纸技艺、狮舞等非遗项目。Z世代成新主力,50%的获奖作品都来自90后、95后甚至00后作家。从了解非遗到爱上非遗,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成为非遗的“编外传承人”。

其中,《我本无意成仙》获金奖,《炽热月光》《一纸千金》《大明英华》获银奖,《一梭千载》《相医为命》《娇娥》等获铜奖。以《我本无意成仙》为例,涉猎的非遗技艺有制香、制墨、造纸、打铁花、古琴、陶瓷等。“它们的存在是智慧的结晶,也是时代的符号。对于传统文化,多数年轻人对它的接受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高。”作者“金色茉莉花”期待,也许有一天,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也会对东方传统文化了如指掌、推崇备至。

《一纸千金》聚焦笔墨纸砚,作者董无渊自小学习书法,“在妈妈的影响下,我从小就非常珍惜每一张撒着金箔、薄如蝉翼的宣纸。写作时翻阅了不少相关论文、宣纸研究书籍等,从宣纸传承人的采访中,对宣纸有了进一步认知。“比如,有段作坊伙计齐心制作六丈宣纸的描写,借鉴了央视《大国工匠》中泾县做纸师傅制作三丈三宣纸的视频。”她记得,有读者因为书中片段特意搜索观看《大国工匠》,并留言“太过震撼,看完之后热血沸腾”。

为了让作品更具可信度,非遗细节马虎不得,不少作家变身“考据党”,注重历史考据和文化还原。比如《炽热月光》写南派舞狮文化时,作者荆洚晓深入走访“广东醒狮”传承人和艺术家,光是采访就累计花了几百个小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的根,只有理解好、诠释好,才能传承好、发展好。”

“期待网络文学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年轻人之间的桥梁,走出一条数字化、年轻化、IP化的文化传承道路。”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侯晓楠打了个比方,非遗和网文是一对“穿越时空的知己”,正双向奔赴、彼此成就。

基于网络文学的母本,音乐演出、实地传授、线上互动等文化新场景与新体验也随之衍生。比如,阅文和恭王府共建创作基地、举办国风作品研讨会、组织非遗采风活动等,鼓励青年作家深入了解非遗。去年多位网文作家和非遗技艺传承人结对,今年非遗采风让年轻作者有机会和国家级非遗古琴传承人面对面学习,感受非遗古琴魅力。IP光影展助力核雕、瓷器、古琴等非遗元素,可读、可看、可听、可互动。

“种种方式在年轻人心中种下非遗的种子,只待日后成长为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力量,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汇聚起一片未来的森林。”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表示,创作者将所见、所闻、所想凝练于文字中,流淌于音乐中,用精彩故事赋予非遗崭新颜色,用和谐韵律唱响非遗当代声音,使文字和音乐成为探索展示非遗的强大力量。

“不少网文作家写非遗题材,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对用户的审美与理解程度非常深,天生的网感与创作的严谨赢得了用户高频互动。”阅文集团内容运营部总经理杨沾认为,网络文学证明了自身是可以把非遗题材讲得有趣翔实又持续创新的文艺类型,和非遗的结合也会越来越灵活丰富,期待更多网文佳作“破圈”。

据悉,恭王府博物馆与QQ音乐、阅文集团联合举办“乐见非遗”音乐创作大赛同期颁奖,歌曲《如约》《窗花》《花轿行》分获一、二、三等奖。第二届“阅见非遗”征文大赛将于今年启动。未来双方将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传统文化拓展新体验和新场景,为文化传承创新探索更多可能。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