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民族元素文创平台
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头条

文化头条

北京已建立国家、市、区三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

2024-07-26 11:11:14 作者:吴为 来源:新京报 浏览次数:326

7月25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审议检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提到,北京保护机制和配套政策不断健全,非遗保护三级名录和保存记录体系不断完善。

北京已建立国家、市、区三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十大类型项目齐全。1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居全国第一。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报告建议,强化政府组织领导,加强财政投入和机构人员保障;完善调查记录体系,加快非遗档案数字化建设;加大保护传承扶持力度,完善非遗可持续发展机制;深化非遗资源研究,提升融合发展水平;加大宣传展示力度,拓宽非遗传播普及渠道。

如在加大保护传承扶持力度方面,报告建议加强各级各类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传习馆(所、室)建设。报告还建议,合理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址、疏解腾退空间、综合交通枢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拓展非遗宣传展示体验空间,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完善传承、展示、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齐全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

故宫、国博等9单位20个非遗项目列入市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4月至7月,执法检查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

报告认为,北京保护机制和配套政策不断健全,非遗保护三级名录和保存记录体系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持续推进,非遗影响力和传播力日益扩大。

在保护机制和配套政策方面,依法建立市级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非遗保护专家库,多部门协同和专家参与保护的机制日渐完善。出台《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专家评审办法》《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管理办法》《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北京市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和保护办法》《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实施意见》《北京市曲艺传承发展实施计划》等配套文件。

建立国家、市、区三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十大类型项目齐全。1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居全国第一。创新开展非遗保护央地共建,故宫、国家博物馆等9个中央在京单位的20个非遗项目列入市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方面,落实国家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鼓励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发挥首都高校学术资源优势,开展京津冀传承人培训活动。加强学校非遗专业布局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产教共同体建设,落实非遗专业学生学费减免政策,加强非遗后继人才培养。

细化代表性项目分类保护措施,开展生产性保护基地认定和濒危项目抢救性保护。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支持引导老字号提升品质和特色。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加大非遗传习普及力度。

市人大执法检查组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非遗数据库

报告也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非遗经费投入及工作力量仍显薄弱,非遗调查和保存与现代化发展要求还有差距,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扶持力度仍显不够,支持鼓励非遗融合创新发展的配套措施相对滞后,非遗宣传展示传播还需拓展等。

报告建议,强化政府组织领导,加强财政投入和机构人员保障;完善调查记录体系,加快非遗档案数字化建设;加大保护传承扶持力度,完善非遗可持续发展机制;深化非遗资源研究,提升融合发展水平;加大宣传展示力度,拓宽非遗传播普及渠道。

如,报告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还未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的区抓紧时间建机制强措施,落实好非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各成员单位职责,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更好实现各方有效联动和资源共享,形成非遗保护合力。

报告提出建议,及时按照条例要求,综合运用图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形式补充完善非遗档案。建立全市统一的非遗数据库,建设市级非遗宣传展示网站或非遗专栏,加强对市区非遗资源的整合共享,进一步促进非遗数据依法向社会开放,进一步加强档案、记录成果和征集作品的社会利用。

在加大保护传承扶持力度方面,报告建议,加强各级各类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传习馆(所、室)建设。对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给予资金支持,为名家师承、青年传承搭建平台。有效开展非遗项目在基层的展示和展演活动,开展非遗项目技艺培训和传承人培养。

此外,报告还建议,合理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址、疏解腾退空间、综合交通枢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拓展非遗宣传展示体验空间,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完善传承、展示、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齐全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

报告还提出,持续推动非遗进校园和进社区。建议制定非遗进校园整体规划,加大经费保障,鼓励中小学因地制宜开设非遗校本课程、编制相关教学教材。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参与各级学校开展的非遗知识教育和实践活动,到相关学校兼职任教和建立工作室。为非遗进社区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不断拓宽非遗进社区的项目种类,提升非遗进社区的活动频次和质量。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