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阿里郎》就成为历史朝鲜族群众所喜闻乐唱的民谣,至...
2017-05-18春季香花红胜火,酷夏林海浩无边。凉秋黄叶如金丹,寒冬瑞雪白漫...
2017-05-152017-05-15 13:43:52 作者: 来源:中华华夏文化遗产网 浏览次数:6715
“鞑子秧歌”流传于牡丹江宁安一带。宁安是满族先民肃慎的发详地,满族民间文化艺术蕴藏丰富。
“鞑子秧歌”表演顺序为:“花棍前引路,女真随后边,鞑子压阵角,老妈来回串”。老鞑官坐抬椅饮酒,见到美貌姑娘即上前调戏,老妈赶来周旋保护姑娘,并将银牌天使灌醉,老妈带领众人把鞑子团团围住一顿痛打,表演结束。“鞑子秧歌”舞队人数有六七十人之多人物扮相以戏曲人物为主,队员手持的道具有彩棒、霸王鞭、花扇等,行进时,队中打有许多面长方形旗帜。
这些都和汉族秧歌相似。一旦扭起来,满族文化特征便显现出来。大幅度地扭动的双臂,转动灵活的腰部,尤其是下装(男)的步伐是“弓箭步”、“大别步”和“蹲裆步”,以短健为美。表演突出突出“逗”与“浪”,妇女动作优美欢快,猎人与武士动作刚劲粗犷,老妈和老鞑官则充分体现出“浪”。受汉族民间艺术影响,“鞑子秧歌”音乐及服饰满汉交融。音乐由满族小曲与汉族乐曲组成,行进中用汉族曲牌,进入场地表演则奏满族小曲,这些都带有浓厚的满族生活特点。
“鞑子秧歌”非常文明,讲究礼数。每当正月各村扭秧歌,村村串演路遇时,都要由“大老爷”出面互相致礼。双方“大老爷”出队前,三次互相碰肩。施碰肩礼,这是典型的满族礼节。这种“鞑子秧歌”以白旗寨为中心流传于铁岭的东部山区。从人物扮相到舞姿,都可看出这是满族先民在自身歌舞形式的基础上,融合汉族秧歌的某些成分而形成的满族秧歌。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