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民族元素文创平台
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头条

文化头条

创新传承舌尖上的“非遗”

2023-06-04 09:38:11 作者:晓周 来源:益阳日报 浏览次数:272

非遗的保护传承,融入市井烟火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非遗产生于先人的生产生活中,是创造的果实、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精华,也应以恰当的方式实现“回归”,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梅城擂茶,是安化的传统特色美食,最近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安化隆重举办首届梅城擂茶文化节(见本报5月30日3版《首届梅城擂茶文化节人气“爆棚”》),造势燃爆点,在网上迅速出圈。一场节会的开启,快速引领安化前乡片区家家户户切磋“擂”艺、礼尚往来,“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和社会之中,打擂茶、喝擂茶、论茶艺成为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事实证明,采用办节会、打擂台等流行方式,为历史悠久的地方特色非遗美食的传承,注入现代化时尚化的活力,增添了参与感、体验感,重新赋予非遗美食仪式感和社交元素,切中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渴望从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需求,让推广非遗美食更聚人气。

古风古韵,各美其美,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保护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如今,我们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我市现拥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拥有一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群体和个人对非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明显增强,推动了非遗全域化发展。

非遗往往与现代快节奏生活有一定距离,如何让非遗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正是激发非遗内在活力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做如下几项工作:一是非遗传承与保护关键在人,要以培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引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非遗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创新创造活力和传承发展能力;二是深入挖掘本地特色传统文化与非遗项目,收集整理好各类素材,用文字、影像等方式保存技艺;三是开展传授教习进校园、进企业、进家庭等活动,开设通俗易懂、体验性强的教学课程,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四是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找准与现代生活的链接点,如把非遗美食制作技艺做成短视频,作为年轻人的下厨参考,让厚重的非遗文化滋养更多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